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原本出門只是為了買某一個產品,最後卻提了大包小包回家。除了怪自己腦波太弱容易被說服之外,換個角度思考,這些頂尖超業們到底對我們做了哪些事?
日期:2020-02-20
編按: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經的生命歷程。一般來說,台灣民眾花在治喪的費用,包括棺木、告別式、靈骨塔位的安放等,粗估約30萬元。當然,有些人認為儀式簡單隆重即可,有些人對靈堂佈置要求較高,根據家屬的需求不同,治喪費用將會有所增減。傳統觀念認為,父母的喪葬費用是子女的義務及應盡的孝道。隨著社會變遷,有些父母選擇簡化自己未來的葬禮,現在甚至還有「靈葬」的觀念;而這些新時代的治喪方式,對子女來說也能從過去沉重的負擔中得到解放。
日期:2020-02-03
小小的身子,卻擁有大大的能量。她,是春山出版創辦人莊瑞琳,同時也是簽下今〈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與杜芙若(Esther Duflo)新書《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的總編輯。友人笑稱她根本是「諾貝爾獎評審的真面目」,總能早一步挑中有重大影響力人物的書籍。不管是2008年看中的《歐巴馬的夢想之路》,還是2014年熱賣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獨到的挑書眼光,總能跌破眾人眼鏡。她,到底是如何辦到的?
日期:2019-11-21
編按:柯醫師曾說過,社會只教人們如何當醫生,卻沒有說過如何醫死;如同身而為人的我們,只告訴我們生命怎麼出生,卻缺乏幫助我們面對死亡。生死議題總是被我們拋在腦後,卻是你我遲早會碰到的問題。本文透過4個不同面向的例子,除了給予醫師們省思之外,更提醒我們,當病人已死,因為財產等各種問題,無法善終,如果病人是你的家人,或躺在病床上的是你,你該怎麼辦?
日期:2019-09-26
這樣的病人躺在醫院裡,一時不會死,但恐怕也無法活命,可是他頭腦意識清楚,能幫他把葉克膜關機嗎?於是醫生開始天人交戰、內心掙扎。這種狀況不只對病人和家屬來說是種痛苦,也深深折磨醫護的心靈。
日期:2019-09-26
醫生固然有治療病人成功的喜悅,也常常要面對病人很可能死亡的無奈。醫生沒有人們想像中那麼厲害......當勝利投手容易,當敗戰投手很痛苦。你願意承擔嗎?
日期:2019-09-26
不再擁有青春體魄,希望重拾往日魅力的中年人看到這一條會很高興。中年開始運動完全不會太晚,可以慢慢做,而且這是重拾運動最好的時機。我們中斷夠久了,想求新求變,也準備好了。身體跟我們疏遠得太久,現在正對著我們耳語:我們復合吧!
日期:2019-09-02
老人醫學的相關研究當中,最有力的發現是社會關係強的人,在晚年特定期間內的存活機率提高百分之五十。社會網絡對人類帶來的效果,比運動更強,甚至和戒菸差不多。癌症病人的研究也顯示,身邊有朋友陪伴跟孤單者相比,前者病情加重的速度比較緩慢。
日期:2019-09-02
理論上,只要用對技巧與姿勢正確,身體一生都耐得住操練(尤其是跑步,動作只有簡單的前後擺動,比其它需要蹬地、扭轉、有時還要出擊的項目來得簡單)。話雖如此,多數人都沒有用對技巧,而且隨著年紀大,壞習慣愈多,身體的情況就愈糟。
日期:2019-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