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蔡英文上任後推動離岸風電政策,不僅可望使台灣成為亞洲離岸風電產業重鎮,更有望在未來六年創造2萬個工作機會,其中不少是台灣前所未見的全新工作種類,例如需要獲得國際認證資格的高階焊工,以及要搭船出海「上班」的海上風機維護工程師等。以高階焊工為例,隨著未來五年台灣離岸風場進入密集建設期,市場需求急增,但由於養成需要3~4年、培養成本不低、需求又大,薪資自然水漲船高,一投入職場就可達年薪百萬。但國內風電業界人士指出,不僅是焊工等「高級黑手」,整個離岸風電產業需要各類白領及工程人才,惟現階段台灣相關人才嚴重供不應求,「連養一個海上風電場的本土人才都不夠」,恐成政府力拼離岸風電產業本土化時,無法忽視的挑戰。
日期:2020-09-24
放風旅行,除了搭車、坐飛機,駕船出海更能感受世界的寬闊。這幾年帆船遊艇出航樂,正在四面環海的台灣熱起來,港邊、水岸三五好友包下遊艇辦派對已經不稀奇,進階版玩家靠一艘船從台灣玩到全世界,體驗以船為家的粗獷浪漫。
日期:2020-08-12
能源供應是經濟發展重要動力,而在全球環境永續發展的共識下,如何邁向能源轉型,發展出兼顧環保與低碳的能源選項,儼然已是世界各國必須積極面對的課題。
日期:2020-06-10
在全球海運市場風雨動搖的2016年,海運老將謝志堅接下陽明海運董事長一職,今年又遇疫情席捲全球,市況比上任時更嚴峻,他要如何讓陽明在大風大雨中站穩腳步?
日期:2020-05-27
「在全球風力最強的20處離岸風場中,臺灣海峽就占了其中16處。」國際工程顧問公司4C Offshore在2014年發布的全球「23年平均風速觀測」研究,點出臺灣發展離岸風電的先天優勢。配合政府推動能源轉型的決心,臺灣的離岸風電於2016年起迅速發展,許多歐美國際大廠紛紛進駐,將臺灣做為進軍亞太的前哨站。放眼未來,綠能政策推動不僅能助產業永續發展,更將逐步培養本土風能產業鏈,與國際大廠攜手將臺灣打造為亞太離岸風電出口中心。
日期:2020-05-21
繼口罩國家隊後,誰會是下一個領軍台灣打國際盃的國家隊?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TRENA)理事長高茹萍看好「風電產業」,期許「離岸風電國家隊」能成為下一個喊出「Taiwan Can Help」的台灣之光!
日期:2020-05-19
台灣在三十年來遲遲無法購入新型號潛水艇;為此,我國展開潛艦國造計畫。潛艦生存率高,威嚇性強,不僅扮演著經濟、後勤、和能源航線的盾牌,也對國防安全至關重要。不過,雖然潛艦國造計畫預算充足、政策優先性高,但因為台灣對於潛艦製造與設計之經驗略嫌不足,進度神速的潛艦國造也有相當風險性。
日期:2020-01-13
雲豹能源出售子公司兆洋給英國商,引發政府大量推廣綠能的背後,可能成為外資來台「掏金」溫床的疑慮。雲豹創辦人張建偉接受訪問強調,太陽能轉售交易,時有所聞,不僅不必擔心外資大舉投資,更要藉此擴大綠能案場,朝2025綠能佔比兩成為目標。
日期:2019-11-08
推動臺灣再生能源發展 建立臺灣新產業鏈。為實現非核家園目標,經濟部規劃在二〇二五年前達到再生能源占比達二〇%的政策目標。而繼「陽光屋頂百萬座」計畫之後,經濟部能源局近來著重發展「離岸風力發電」。然而臺灣過去並沒有相關產業的投入經驗,如何在這個起跑點上急起直追,補上能源轉型過程中所需的能源缺口及建立相關產業呢?
日期:2019-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