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兩國為何要致贈新冠疫苗給台灣?近日各項報導出爐,有的說是日本感謝台灣在311地震時曾經伸出援手,針對美國則認為台灣是美中對抗的最佳盟友。不過若是排除這些外交因素,台灣並不是第三世界落後貧窮國家,為什麼會「淪落」到需要靠兩大國際盟友來捐贈疫苗?三大因素都和國際疫苗的搶購息息相關。
日期:2021-06-11
過去這一段時間,除了每天關心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之外,眾人最矚目的話題,莫過於「疫苗」。疫情爆發前,AZ疫苗乏人問津,4月接種人次3.9萬人,5月初,指揮中心還為去化月底即將到期的16萬劑,大力宣導疫苗的安全與好處。沒想到,疫情來了,一切都不一樣。疫苗變成稀有物,大家情緒隨之沸騰,從困惑,為什麼疫苗還不來,到質疑,當時為什麼買這麼少,到指控,為了護航國產疫苗刻意不買,不管政治藍綠、醫界、公衛,大家都有話要說。疫苗開發過程、緊急授權使用的專業複雜,要解釋清楚,都不是三言兩語,更讓各擁立場者容易添薪加柴,釀成現在訊息量爆表的「疫苗之亂」。《今周刊 》精選10個火線問題,綜合採訪資料解答,希望在疫情失控的焦慮時刻,用證據找到理性的聲音。
日期:2021-06-10
地方政府、民間團體想方設法找疫苗,中央指揮中心卻被質疑「冷處理」?國產疫苗公司高端股價狂奔猛竄,人為炒作的成分該如何分析?去年十月東洋製藥與BNT的疫苗採購談判,究竟為何破局?人心惶惶的時刻,揣測、耳語四起,但這些火線上的爭議,可以用更理性的討論找到問題核心。
日期:2021-06-02
知名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曾經指出,單以歐洲為例,二〇三〇年循環經濟商機將高達一.八兆歐元,加上歐盟執委會已於去年率先全球,宣誓全歐州將在二〇五〇年實現碳中和目標,更促使製造廠商加速建立涵蓋碳循環與水循環的資源供應模式,追求兼顧環境和獲利的綠色創新成長。
日期:2020-12-25
台灣東洋藥品宣布取得德國BioNTech(BNT)新冠肺炎疫苗在台銷售的「有條件授權書」,但後來卻傳出因政府對疫苗「價格及數量」與原廠有落差,導致購買疫苗一事破局,引發外界對於東洋是否有炒股、內線交易,甚至政府派系鬥爭的一連串質疑。對此,台灣東洋董事長林全今(12)日親上火線澄清,強調近來外界的諸多質疑扭曲事實,談判破局主因主管機關無法保證數量及價格所致。
日期:2020-11-12
近期歐洲藥廠 AstraZeneca(AZ)日前宣布,暫停與英國牛津大學研發的武漢肺炎疫苗「AZD1122」臨床實驗,因有一名受試者出現「無法解釋的疾病」,也因此政府的目前疫苗已轉向「預購」。另外台灣東洋更搶也搶先取得德國BNT的新冠疫疫苗代理權,值此之際,我認為在這個各國政府對於疫苗需求若渴的情況下,政府疫苗政策應考量從單純的扶植本土疫苗研發生產與預購,轉而與國際疫苗大廠攜手合作,採取替國劑疫苗大廠代工策略,確保國人未來有充足的救命疫苗可用。
日期:2020-10-26
上櫃學名藥大廠台灣東洋藥品(4105)宣布,昨(12)日取得德國生技業者BioNTech(BNT)的書面授權,獲得該公司正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的武漢肺炎(COVID-19)疫苗的台灣代理權,初步爭取到3000萬劑,其中1000萬劑可望在明年第一季全數抵台。受這項消息激勵,台灣東洋今天一開盤就跳空衝上76.4元的漲停價,創下三個月以來新高。
日期:2020-10-13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生技醫療」成為今年上半年熱門關鍵字,再度成為產業發展重點,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台灣的生技產業該如何從全世界脫穎而出呢?
日期:2020-07-30
東洋與林榮錦的訴訟案在二審大逆轉,究竟一、二審法官對哪些問題的看法有所分歧?在二審判決書出爐後,《今周刊》爬梳關鍵判決差異,哪些爭議點將是未來主戰場?
日期:20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