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作家出身、筆名「小野」的李遠接任文化部長,曾經,他是台灣新電影浪潮的重要推手;如今,他步入政壇,要讓台灣影視再度走向國際。
日期:2024-07-31
侯孝賢是廣東梅縣客家人,成長於高雄鳳山,就讀鳳山中學,畢業於國立藝專電影科。1973年投身電影工作,初任李行導演《心有千千結》場記;後擔任副導演及劇本編撰;1981年首部執導電影《就是溜溜的她》上映。導演初期以票房為目標,娛樂性質濃厚,後受台灣新電影運動影響,自《風櫃來的人》起,風格轉變,侯式風格漸漸成型。2015年以《刺客聶隱娘》榮獲坎城影展最佳導演。執導作品有《兒子的大玩偶》、《童年往事》、《戀戀風塵》、《戲夢人生》、《好男好女》、《南國再見,南國》、《海上花》、《千禧曼波》、《咖啡時光》、《紅氣球》……等18又1/3部電影長片。 備受肯定的侯孝賢電影作品,曾獲坎城影展最佳導演,威尼斯影展金獅獎,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終身成就獎,東京影展黑澤明獎,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亞太影展最佳導演,南特影展金熱氣球獎,盧卡諾影展當代電影人金豹獎等國內外影展最高榮譽。同獲頒國家文藝獎、總統文化獎文藝獎。
日期:2023-12-15
今周刊編按:第60屆金馬獎週六(11/25)登場,本屆終身成就獎得主之一陳坤厚,自1960年代以攝影入行,一路從助理做到攝影指導,而後成為獨當一面的導演。1980年代初期,他與原本擔任副導、編劇的侯孝賢合作無間,憑藉被視為台灣新電影開端的《小畢的故事》榮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片以及最佳導演,也曾以《汪洋中的一條船》、《結婚》得到2座金馬獎最佳攝影。對於榮獲金馬60終身成就獎,陳坤厚謙虛表示:「不敢當!從事電影工作已六十年,很感謝一起工作的上千位夥伴,以及一路指導的前輩們。」以下為台灣電影網專訪陳坤厚一文。
日期:2023-11-25
走出戲棚,不工作的時候,陳淑芳喜歡待在台北市區的租屋處。巨蟹座的她,戲稱自己是「在家座」:「我很宅,只要進家門,就不會再出去。」
日期:2023-07-12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今天(19日)舉行媒體茶敘,董事長藍祖蔚與新任執行長李智仁宣布,繼《少年吔,安啦》之後,2022年自主修復影片《油麻菜籽》將於10月27日「世界影音遺產日」首次公開映演,向已逝資深製片張華坤致敬,也與國人一同正視影音資料保存重要性。
日期:2022-08-19
30年前,它是一部不被社會主流接受的作品。1992年6月,由導演侯孝賢監製、號召一幫「台灣新電影」要角合力完成的《少年吔,安啦!》,在正式上映前夕,遭行政院新聞局以「描寫黑幫火拼尋仇,違反公共秩序及善良風俗」為由,禁止在電視上播映;或許是因為政府「教壞囡仔大小」的評價,電影在戲院收穫的票房,也只能算是差強人意。
日期:2022-07-08
採訪這天,斜槓作家小野對著攝影師鏡頭擺出各種俏皮姿態,笑容總掛在臉上,難以想像如此熱情的他,其實孩提時代對生命感到悲觀:「人總有一死,為什麼要活著?」這個問題直到今天依舊沒有答案,但卻在終點之處,覺悟人活著不只是為了生存,開始好奇生命的樣貌,夢想自己發揮長才,成為運動員、歌唱家、童話家……夯不啷噹列出10個夢想。跨越父母對夢想是「肖想」的註釋,小野不斷寫下一篇又一篇生命精采的詩歌。
日期:2021-12-24
17年,足以讓一個孩子從小學讀到大學畢業, 這是魏德聖從出社會到終於交出一張漂亮成績單的時間; 26個月,足以拍完好幾部電影, 這是魏德聖苦苦熬出一部史詩巨片《賽德克.巴萊》的時間; 185分鐘,足以看完一場棒球賽, 但魏德聖在《KANO》片中,給了我們穿越83年的感動。或許他不是台灣最會得獎的導演,也稱不上台灣最會賺錢的導演,但他每次出手,必定揪住最多人的心。從土地出發,以歷史為肌理,這是他堅持走下去的初心,也是他每次都得以「一片入魂」的成功祕訣⋯⋯。
日期:2014-03-13
在華語電影世界裡頭,金馬獎也是最有公信力的最高榮譽,讓台灣在國際上樹立難得的「話語權」。五十多年來,這個獎的耕耘,本身也和一部電影一樣精采。
日期:2013-11-21
從台灣新電影的濫觴,到發起「我是人,我反核」活動,曾罹患癌症的導演柯一正,在大病痊癒後,更積極發出對公共議題的不平之鳴。不論拍電影或上街頭,柯一正傳達的,都是對台灣這片土地、這個社會,以及下一代的濃濃關懷。
日期:2012-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