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成立不到六年、員工只有二十人的AI新創公司,為何能受中國上市公司科大訊飛、谷歌、法務部調查局等大咖的青睞?
日期:2023-05-24
藉由臺灣的新經濟與創新能量,培育出臺灣未來的護國群山。在臺企銀管顧與證交所共同推動的「臺灣創新經濟產業論壇」中,期望能以臺灣發展成功的電動車產業為例,號召更多新創產業加入創新板,打造亞太地區科技創新產業的上市新品牌。
日期:2023-04-19
近年台灣太陽能產業遭中國價格競爭打得節節敗退,但太陽能新創「飛立威」,反以獨家技術做出市場區隔,從新一代YouBike到美國牧場,都能見到其產品的身影。
日期:2023-04-12
隨著台灣業者連續多年在國際巧克力賽事中奪下獎項,添入在地食材、運用茶葉的風潮,在市場上已是百花齊放。這塊「黑金」吸引有心人加入挖掘、研究發揚,從各個領域站上這個大舞台的高手,有身經百戰的巧克力師、小農、名廚和科技業二代,各自用私房創意,表述屬於台灣巧克力的榮耀新時代。
日期:2023-04-06
台灣創投公司的股東與經營團隊關係,比較像老闆與員工,高階主管也只能領薪水與年終。如果真要改善台灣創業環境,就要從創投制度開始調整,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日期:2023-04-06
比比昂網站成交金額三年成長近三倍,成為網家少數賺錢的子公司,背後功臣、社長羅薇琳歷經創業失敗、招商一年掛零,她如何帶領這家台灣新創征戰日本?
日期:2023-03-15
成立近10年的台灣新創Maktar,靠著明星商品備份豆腐成功進軍日本市場,疫情後擴大海外市場力度,從日本線上、線下雙路並進,寫下兩年總營收翻兩倍的成功實錄。
日期:2023-02-22
在二○二三年美國消費性電子大展(CES)上,照顧機器人成為全場關注的焦點之一。但是日新月異、非常吸睛的照顧機器人,距離取代「推輪椅的外籍看護」,還有很長的距離,原因是⋯⋯。
日期:2023-01-17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是深深刻畫在現代人腦海中的一句話,《今周刊》在二○二三年年初,採訪三家為身障與弱勢權益奔走的社會企業,探討他們如何利用科技,解決某種社會痛點,進而建立公司能獨立營運的商業模式。
日期:202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