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印度人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印度人共有226項結果
國際總經

莫迪領導印度的新里程

印度大選落幕,莫迪當選連任第三任期的總理,但他領導的「印度人民黨」卻丟了國會多數,而在野的「印度全國發展包容性聯盟」,實力逼近過半的「國家民主聯盟」,未來政壇必有大變化。

日期:2024-06-12

國際總經

經濟榮景、股市大漲都沒用 「火戰士」等內政破口爆民怨 絕對執政的莫迪為何選舉「慘贏」?

聲勢如日中天的印度總理莫迪,意外喪失絕對執政的多數,被迫組成聯合政府,國際媒體聚焦人權議題,但是印度地方勢力崛起、內政的破口,才是莫迪第三任總理政權真正的挑戰。

日期:2024-06-12

國際總經

印度總理莫迪就職!一指標看出中印關係回不去了…老謝解析:台印雙邊關係進入新里程碑

台灣和印度的雙邊關係進入新的里程碑!

日期:2024-06-10

理財

全球迎來選舉潮 選後政策變動牽動市場方向

隨著各國大選陸續登場,2024 年行使投票權的全球人口總數料將創下史上新高,儘管媒體與專家針對選後可能的地緣政治風險進行了大量討論,但我們認為類似的現象並非放諸四海皆準,個別地區仍然存有差別。足以重大影響當地市場主要經濟體的地緣政治事件,才有可能真正牽動金融市場;否則,開票過後的任何波動,反而有機會成為主動式投資人的理想進場契機。

日期:2024-05-10

國際總經

最大規模民主選舉 人工智慧工具大爆發 莫迪爭第三任總理 10億選民為AI瘋狂

印度國會全面改選,莫迪與執政黨預計將取得絕對多數繼續執政;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AI)爆發,印度大選成為AI與選舉徹底結合的試驗場。

日期:2024-05-08

職場

二○二四台灣產業人才永續論壇 聚焦人才永續、多元共融主軸

人才與人力定調企業未來成功關鍵,打造企業ESG永續願景「從以前台南西拉雅原鄉聚落與漢人和平共存,到現今引進外勞促進全國經濟發展,台灣一直都在從事多元共融。」萬通人力集團董事長侯牧村在「二〇二四台灣產業人才永續論壇」上強調,面對缺工、高齡化社會與人才挑戰等問題,更須推動多元共融。

日期:2024-04-24

國際總經

台積電都不來!台灣科技業海外設廠,為何不優先考慮印度?吳釗燮點出台商疑慮,盼台印簽FTA

「台灣企業為什麼不願意到印度投資?」、「台積電是否可能到印度設廠?」、「台灣與印度若簽自由貿易協定(FTA),是否有助於雙邊投資?」4月17日至19日,由美國東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主辦的「印太媒體參訪團」來台,上述來自印度媒體記者向台灣官員及智庫提出的疑問不絕於耳。

日期:2024-04-23

政治社會

花蓮地震,菲律賓總統、印度總理慰問…可望連3任的印度總理莫迪表善意,謝金河:台印的一大步

莫迪的一小步,台印的一大步!台灣發生7.2級強震,這次震度堪比1999年的九二一,不過整體經濟受到衝擊的程度比27年前小很多。不過,台灣仍然得到眾多國際友人的關注,這其中,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印度總理莫迪都在X上面發表對台灣人民的慰問之意,即將接任的賴總統也和他們互動。

日期:2024-04-04

全球股市

「台灣人擔著全世界的責任」他在高鐵車廂內,聽到4、5個人都談半導體…為何生產放這裡最有效率?

台灣半導體產業在美中競爭下迎來新一波榮景。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謝金河直言,蔡英文總統這8年,台灣產業最大亮點就是「半導體」。他感慨40年前台灣是日本的「小跟班」,如今台積電投資熊本廠則是翻轉過來帶著日本往前跑。「DIGITIMES」創辦人黃欽勇細數過往20年全球科技業發展經歷「.com網際網路」、行動通訊、大數據、人工智慧(AI)四大階段,他直言美國人當年在加州矽谷「淘金」所用的「圓鍬、鋤頭」就是來自台灣。黃欽勇直言,接下來AI將有很大商機,台灣的科技產業自1980年代起奠基至今,半導體產業如今發展出非常完整配套體系,更因歷史、地理因素,創造出全球獨一無二的產業模式,雖說半導體產業使用大量水、電,但若換個角度思考,是「台灣人承擔著全世界的責任」。黃欽勇與謝金河一致認為印度半導體產業前景「不容小覷」。黃點出,首先,是到2035年,印度40歲以下的人口將比中國多3.8億人。他更斷言印度產業發展將傾向韓國以大企業帶動的模式,是因台灣有獨特地理、歷史條件,使其「蹲很久」的模式難以複製。

日期:2024-03-26

政治社會

印度移工來台,台灣準備好了嗎?學者點出「3大不足」:民眾對印度認識停留在「神童阿南德」

為解決持續擴大的缺工問題,今年2月台灣與印簽署MOU,規劃引進印度移工。台灣印度協會理事長方天賜指出,印度願意與台灣分享人口紅利是很好的事,但現階段政府的準備不足、對移工勞動條件保障有疑慮,台灣社會對印度的認識也不夠,建議相關單位應積極回應民眾疑慮,而不是把所有質疑都當作「假訊息」、「認知戰」。

日期:2024-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