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今周刊》第4屆「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結果出爐,今年獲得永續城市特優獎的桃園市,因應工業大城需求,規劃肺癌擴大篩檢計畫,短短半年拯救近50個罹癌者家庭,精準關照市民的健康與福祉。
日期:2023-10-26
母親得了失智症後妻子離開,工作也沒了的50多歲男性。自稱為「長照機器人」。
日期:2023-10-25
50歲民進黨立委趙天麟,周一(10/23)晚間被爆出與中國籍女子外遇親密照,震撼政壇,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周二(10/24)也驚傳,有他帶女子開房間的影片流出。鄭文燦在周二接受聯訪表示:「影像年代久遠且經過剪接,呼籲社會大眾不要任意影射」,但還是有影片陸續流出。鄭文燦週三(10/25)再發布3點聲明:一、網路流傳的4段影片,影像老舊模糊,透過片段剪接,移花接木,其目的性很清楚。我已經透過律師針對散播影像的側翼粉專提告,追查影像來源、還原真相。二、該影片由4段不同時間的影像剪接而成,各段畫面時間不連續,不但穿著不同,更從短袖變成長袖。而後續散佈的照片,也是昏暗模糊、無法識別拍攝脈絡,其目的一樣是為了擴大影射效果。三、4段影像有諸多不合理,但目的只有1個,就是要製造看圖說故事的效果。其中關鍵的一段影像,刻意遮蔽時間,仔細核對走入飯店房間的影中人,可以從各種特徵發現明顯與我不同,我不是影中人。而行政院長陳建仁也表示,鄭文燦有向大家說明,希望部分少數人士不要對這件事情再多加影射。
日期:2023-10-25
我念書不怎麼認真,也經常老實跟大家說,我沒有高中跟大學的文憑,那我的工學碩士、管理學碩士,又是怎麼來的?
日期:2023-10-25
走過世紀大疫,世界等待復甦新生,8年來,在聯合國持續推動SDGs目標下,永續發展成為國際城市治理DNA,台灣也在這場耐力賽前行,2023年,有的縣市換棒上路,有的持續穩健闊步,他們將永續藍圖化作行動,展現屬於這座城市的韌性。
日期:2023-10-24
今周刊編按:台灣醫事人員離職潮不斷來襲,衝擊醫療體系。近500名醫療人員周日(10/22)在立法院前集結,參與醫療勞權大遊行,提出「人力補足不過勞」、「安全職場不煩惱」、「尊重專業提升待遇」、「政府投資救健保」4大訴求。台灣醫療工會聯合會表示,醫療人員已忍耐到了極點,「累到變成鬼」。衛福部長薛瑞元、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周六(10/21)與21個醫事團體(公會)、29名代表開會,會議歷時2個半小時,王必勝表示,會中各代表發言踴躍,每一個團體都有充分發言,有些訴求當場就有回覆,有些訴求則入案未來會持續處理。針對近日醫事人員團體對於健保制度、醫事人力不足等之訴求,衛生福利部以持續擴大溝通、提升醫事人員權益為原則,於今(21)日下午邀集各職類醫事人員全國聯合會代表,召開意見交流會議,就醫事人員關心之相關問題及訴求,進行溝通了解,並就各團體所提建議,盡速研擬改善策略。衛福部薛瑞元部長表示,包括提高薪資、人力不足等團體所關切之議題,衛福部將全面檢視、逐一檢討,並建立定期溝通管道,分階段與各類醫事人員及團體進行溝通、一一討論,共尋解決之道。而對於近日醫事人員工會持續提出改善醫療勞動權益之訴求,衛福部也積極關注,預計於下周邀請相關醫事人員工會溝通交流,聽取意見。對於各職類團體所提出訴求,衛福部將積極研謀改善,持續致力於建構更合理、安全之醫事人員執業環境,投注資源於健保永續,以保障民眾健康與福祉。
日期:2023-10-22
二○二三年「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針對施政滿意度、行政效率和服務品質是否進步等進行調查,台中市長盧秀燕、台東縣長饒慶鈴、嘉義市長黃敏惠、嘉義縣長翁章梁最獲人民信賴,獲頒「最佳首長信任獎」。
日期:2023-10-20
台塑集團(1301)敦北總部大樓啟動都更案,將總部搬遷到內湖區南京東路六段「台北企業總部園區」。台塑公告各棟、各樓層主要公司配置,其中台塑與南亞在A1棟、台化與台塑石化在A2棟、總管理處、河靜鋼鐵在A5棟,至於一向以神秘著稱的招待所則在2樓。台塑公告週五(10/20)起全體員工都改在內湖辦公,但由於內湖本身交通就容易打結,議員質詢交通局是否有相關交通規劃,同時指出當地居民已反映最近交通變得擁擠;台北市交通局長謝銘鴻上午到場實地勘察,表示會和業者、里長討論如何增加公車車數。交通大隊則派交警監控路況。北市交通局原先說據台塑提供的資料,進駐的5000人中,約有869人搭公車,數字遭議員質疑失真;對此,台塑回應,交通局數據有誤,有需要搭乘人數為3821人,目前已加派接駁車每日往返松山車站,可疏運480人將持續加開。台北市長蔣萬安指出,台塑總部遷至內湖一事市府都有在掌握相關訊息,針對民眾擔心加重內湖交通壓力,他也說在都審階段都有要求台塑要有接駁車,同時北市公車,南京幹線也會加開班次,提高密集度。
日期:2023-10-20
本文提供之訊息謹供參考,所談到的股價與個股僅為教學與文章舉例,無任何推薦之意,買進賣出仍請投資人自行判斷。本文內容僅供訂閱戶本人使用,非經授權嚴禁任何翻印、轉載,或以任何型態傳播於他人。
日期:2023-10-20
(今周刊1400)一名年輕博士、三位熱血大叔試驗十年,在農田上架起太陽能板,達到農收和能源自給「雙贏」,他們讓荒地重生,為老化農村導入新經濟,證明了農作和光電可以共存共榮,相互加值。
日期:202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