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千葉縣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千葉縣共有53項結果
美食旅遊

無印良品MUJI BASE KAMOGAWA、MUJI BASE OIKAWA,住百年宅、作手作...雄獅療癒團行程一次看

「我們在做作品,而不是商品。」雄獅集團總經理黃信川說。雄獅與日本良品計畫、台灣無印良品跨界合作,推出日本深度體驗式旅遊,三方花費1年時間、開15次視訊會議、2次面對面交流,來回上百封信,才終於敲定於明年3月及5月推出4梯的旅程。對於日本人的嚴謹態度,他大喊:「他們對土地的友善令人敬佩,聽起來就不是生意。」這段過程讓他們學會,「我們想為地球這塊土地創造更多價值。」觀察疫後國人的旅遊方式改變了,他說明:「民眾對旅遊的要求不只是旅遊景點,目的性旅遊大於目的的旅遊,我們已經看到這個現象,趕快來做。」

日期:2024-11-21

教育

海委會推動海洋平權「海洋有愛親海無礙」高雄啟航 管碧玲:讓身障者也能被海洋擁抱

臺灣四面環海,海洋資源豐富,世代傳承的海洋文化是2300萬人所共享的寶貴資產,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能輕鬆享受。海洋委員會致力推動海洋平權,結合政府與民間力量,推動一系列「海洋有愛親海無礙」,陸續在北、中、南、東部海域展開親海體驗活動,19日從高雄彌陀漁港海岸光廊啟航,為活動揭開熱鬧序幕,也展現海委會推動海洋無障礙政策的用心與決心。

日期:2024-10-21

科技

科技大廠爆裁員4千人、台南廠1產線停產?南科回應了…虧損創「史上最大」原因曝光

曾是全球第二大的日本偏光板製造大廠的「住友化學」(Sumitomo Chemical),因2023年財務淨虧損金額創歷史新高,遂宣布全球裁員多達4000人,其中,日本媒體報導指出,包括位於台灣、南韓的生產線也遭受波及,預估將在2024年春天至秋天期間會關閉生產線,而傳出台灣將停產的生產線落在台南,對此,南科也回應相關消息。

日期:2024-06-24

退休

扣掉國民年金、每月還要付安養院3萬「媽媽死了,我反而鬆一口氣」!中年子女長照告白:自己退休金都沒存到

「快點離開吧……」「我怕我會比他們先死!」快到退休年紀的我,辭職返鄉照顧4個年齡總共360歲的老人,這是修行還是懲罰遊戲?

日期:2024-06-18

科技

農電共生新典範》八成電力來自太陽能、年產百噸蔬果自給自足 日本直擊 荒地翻身永續農場

光電滅農爭議,在台灣延燒十年,種田與種電的二分法,引爆搶地大戰。但實際上,「農電共生」的想像可以很多元。今年三月初,《今周刊》前進「太陽能大國」日本,探訪位於千葉的「KURKKU FIELDS」農場:他們主打有機循環農業,更藉光電自給自足,靠著永續理念,讓農電共榮,與在地共好。台灣能否借鏡,開創新的發展型態?停滯不前的農電政策,下一步又該怎麼走?

日期:2024-05-15

生活消費

花蓮強震,多棟房屋傾斜!921後蓋的房子比較耐震?搭電梯遇地震「千萬別做這事」...急救專家揭逃生鐵則

週二(4/3)上午7時58分花蓮外海傳出規模7.2地震,震央位於花蓮縣政府南南東方25.0公里 ,位於台灣東部海域,隨後有感餘震不斷,許多準備要出門上班的民眾都驚恐不已。多棟大樓傾斜「鋼筋裸露」,甚至疑似有3人受困的消息。從急診醫學觀點來看,當火災、地震等災害發生時,得「因時因地制宜」,才有機會將傷害降到最低。

日期:2024-04-03

生活消費

名師之作 自然裡的日本建築

自然環境與永續發展成了當今最受世界關注的議題,日本三大名建築師隈研吾、藤森照信、中村拓志,各自以擅長的建築語彙,運用天然素材、環保再利用,在土地上打造融入自然的建築,不僅讓建築美學再升級,也讓四季遞嬗成為空間最美的流動背景。

日期:2024-03-20

理財

從20~70歲買車養車要850萬!他讀大學就決定「這輩子不買車」、30歲前存到400萬:沒有車,人生多一分從容

編按:作者KURAMA是名擁有財務規畫師證照的上班族。現居東京,曾是月光族的他,靠著只租便宜房子、不買車、不買保險的「8成儲蓄率的精準節約術」,工作第一年就還清近300萬日圓的學貸(約合台幣63萬),4年半後存款已達2000萬日圓(約合台幣423萬),30歲前找回掌控財務與人生的主導權!

日期:2024-01-24

國際總經

台灣吃日本料理要1萬8!謝金河:日圓貶到連神戶牛都價格合理,「物價沒比台灣貴」

日本再起?從淺草看起!規劃很久的日本參訪,正式成行,距離上次的日本參訪,已經相隔四年多。這四年間,日本出現很大的變化,其中最大的變數日圓大貶值。

日期:2023-11-13

政治社會

逃生沒有必勝公式 吸收知識養成正確判斷力 災難來了別慌張 冷靜應變是求生鐵則

屏東工廠大火造成百人死傷,敲響外界對防災應變觀念的警鐘。從急診醫學觀點來看,當火災、地震等災害發生時,得「因時因地制宜」,才有機會將傷害降到最低。

日期:202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