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區域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區域共有6232項結果
每日盤前日報、盤後影片

1216晨報 台股昨日反彈但量能不足2500億,FED利率決議前市場觀望居多

本文提供之訊息謹供參考,所談到的股價與個股僅為教學與文章舉例,無任何推薦之意,買進賣出仍請投資人自行判斷。本文內容僅供訂閱戶本人使用,非經授權嚴禁任何翻印、轉載,或以任何型態傳播於他人。

日期:2021-12-16

公投專區

讀者投書:疾呼要加入世界經貿組織的媒體,對於萊豬議題,你們在哪?

日前,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投書《聯合報》,以「公投問題攸關台灣經貿未來」為題提到,「如果台灣因為政治因素通過即將到來的萊豬公投,背棄豬肉進口自由化的承諾,從而對台灣與美國的關係帶來負面影響,則將自然會有後果。」

日期:2021-12-16

科技

走入綠能生活 功能、美觀、綠電一次滿足

持續推展永續能源已是各國共識,臺灣也不例外,中央及地方多管齊下,希望能於2025年達成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的目標,其中太陽能又是重中之重,裝置容量預計占66%,在廣設太陽能板之餘,如何將太陽能板完美融入當地景觀,使之有功能性又兼具美觀,成了公私部門極為關心的一門必修課。

日期:2021-12-16

台股

台灣晶圓女王看半導體市況》明年產能全開還不夠賣! 「最大困難是向客戶解釋 為何只能交貨90%」

全球第三大、台灣最大矽晶圓生產商環球晶圓(6488)董事長,同時也是母公司中美晶(5483)董事長的徐秀蘭透露,全球半導體市況非常好,環球晶在手的訂單金額達1000億元台幣,保守來說訂單能見度已達2023至2024年,部份客戶的長約甚至長達5~8年。不僅如此,2022年環球晶的產能全開,仍無法滿足客戶需求,連之前去化供給瓶頸的產能都賣光光,現在業務部門最頭痛的是,「怎麼跟客戶解釋,為何只能交貨90%」。她也提到,鑒於矽晶圓的市場需求暢旺,環球晶已規劃在美國德州擴產,惟擴產腳步仍謹慎控制,主要鎖定以6吋及8吋晶圓的化合物半導體磊晶,以及12吋晶圓的SOI (Silicon On Insulator) 。

日期:2021-12-15

理財

配置新解 債券避險效果減弱 現金、實質資產吸引力抬頭 通膨、升息齊報到 股六債四法則將失靈?

今年十一月,高盛連發三篇報告,直指在「通膨+升息」環境下,債券、尤其是政府公債的資產配置避險功能將有「失能」之虞。這個論點,直接挑戰當今投資世界對於股債配置的信仰,牽動退休族最「基本款」的配置模式,因此立刻引發華爾街諸多討論。

日期:2021-12-15

科技

二百字聲明稿「誠意不足」 它真的在乎台積電? 找回製造靈魂 英特爾欲劫七千億補助

今年二月英特爾新任執行長上任後,近來不斷在言語上「指教」台積電,使他最新的台灣之旅備受關注,未來自家晶片還得靠台積電幫助的他,究竟在想什麼?

日期:2021-12-15

職場

「帶3000元離家,3年後資產躍升1000萬…」看她如何從台西鄉英語老師,變身晶華酒店南台灣副總裁

今年本土疫情爆發後,全台飯店幾乎都面臨虧損,為什麼台南晶英酒店與同集團旗下新飯店捷絲旅台南十鼓館,卻仍有盈餘?

日期:2021-12-15

政治社會

「讓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 產業大老呼籲,勿因公投讓台灣成為孤島!

「我們出國參展,說實話都是在夾縫中生存!」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理事長許文憲感慨地說。事實上,台灣除了半導體這座「護國神山」,背後其實少不了工具機機械及零組件這幕後英雄。工具機其實廣泛運用在3C、汽車等行業,而且台灣的機械及工具機出口在世界一直名列前茅,年出口額更上看兩千億,但最讓他們頭痛的還是關稅問題。

日期:2021-12-14

科技

昔說「台灣不是穩定的地方!」 英特爾CEO訪台「改態度」:台積電的成就很了不起

美國半導體大廠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昨(13)日拜訪台灣。基辛格搭機前拍了一則影音,分享此次來台的想法,一改他日前嗆「台灣不是一個穩定的地方」,盼美國政府別補助台積電到美國設廠的「態度」。影片中他大讚台積電成就了不起,更提及與台積電的合作,希望與台灣是「緊密合作夥伴關係」;最後還強調,將會投資台灣。

日期:2021-12-14

台股

谷月涵示警》台股已在泡沫市場 底線「我計算是碰到2萬點」 且美國通膨成因應看這三點

在證券市場有「台灣先生」外號的寬量國際策略長谷月涵(Peter Kurz),今(13)日在北威論壇以「財政緊縮與貨幣擴張」為題演講時警告,若根據其製作的台股走勢及現金加權模型,分析市場資金及台股之間的關係,當前台股不僅已經進入泡沫市場,而且大盤極限可能就是在20000點附近。他也觀察,造成目前美國通膨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不在於哪些產品的供應缺貨,而在於美國長期薪資上漲、政府舉債比例偏高,以及個人所得稅率上揚等因素。

日期:20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