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物製藥領先企業Bristol Myers Squibb(必治妥施貴寶,下稱BMS)向來以「用科學扭轉病患的命運」為企業願景,為全球病友保衛健康,也在內部打造幸福職場,BMS台灣今年更入榜「2023台灣最佳職場」,是榮譽榜上15家企業中唯一的生物製藥公司。
日期:2024-01-15
2024台灣大選落幕,預料選後台股將回歸基本面。就短線而言,Q1 屬台股淡季,行情缺乏基本面消息利多,加上馬上將迎來財報季,預料去年 Q4 新台幣強升導致的匯損將影響企業獲利。就中長線來看,三黨對於厚植台灣科技產業競爭,力有高度共識,預料「晶創臺灣方案」將是選後確定的方向,看好半導體、IC 設計、網通與 AI 相關行業。而本次選舉結果,也再次確認美國印太戰略的方向,預料日本與台灣將扮演吃重的角色。
日期:2024-01-14
2024立委大選在台北市第五選區(北中正、萬華),民進黨吳沛憶在晚間自行宣布當選,她除了感謝無黨籍對手于美人是可敬的對手,也宣示將競選補助款信託,用來支持中正、萬華區的教育文化發展。吳沛憶在第五選區現任立委林昶佐陪同下,晚間發表勝選感言,她表示身為中正、萬華史上第一位30世代的立委,感謝市民有勇氣願意給予信任,過去服務不分黨派,未來也會秉持相同信念。她也說,台灣年輕世代對政治有很多期待,自己會更加努力,在國會替年輕世代發聲。吳沛憶在臉書上則寫道,「當立委,會是認真做事、超越黨派、用愛與希望 為中正萬華打造未來。我會為所有民眾的服務、我會為正義辯論。這一戰,感謝有您,和沛憶一起守住了中正萬華!」(原文刊登於2023年12月27日,更新於2024年1月13日)
日期:2024-01-13
2024立委選舉台北市第七選區(信義、南松山)上演雙姝對決,儘管這裡是傳統藍營票倉,但現任北市議員、民進黨候選人許淑華,仍和徐巧芯拚到最後一刻。最終許淑華自行宣布落選,含淚發表敗選感言。「很遺憾我們還是不敵仇恨與對立。」許淑華忍著淚受訪表示,她一路相信理性問政、努力付出,但遺憾最終還是不敵仇恨與對立。她也向對手徐巧芯喊話,未來能用心對待每一張選票。國民黨立委參選人徐巧芯則在晚間7點半,於競選總部發表勝選感言。徐巧芯表示,感謝支持者送我進入國會,不論這次國民黨8席立委席次有沒有全部當選,但我們都會互相合作,因為我不是一個人,要特別感謝台北市長蔣萬安、韓國瑜等人在選舉時支持。(本文於2023年12月25日刊出,2024.年1月13日更新)
日期:2024-01-13
台股選前觀望氣氛濃厚,近兩日連續下跌百點,然而ETF人氣始終不墜,觀察56檔台股ETF規模增減概況,有17檔規模逆勢增加,最具人氣的00919群益台灣精選高息ETF,增加42.33億最受投資人青睞,日成交均量12.5萬張,成為56檔台股ETF中成交量與規模增加雙冠王,顯示出投資人對於穩定配高息的台股ETF更買單。至於新的一年如何打造「月月配息」,躺平退休?暢銷書作家、投資達人股海老牛表示,以高股息搭配債券型ETF有兩種組合,分別是:元大高股息(0056)+元大美債20年(00679B)+元大台灣高息低波(00713),以及元大投資級公司債(00720B)+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群益台灣精選高息(00919)。
日期:2024-01-12
臺灣大選在即,前總統馬英九接受DW專訪。去年才訪中的馬英九反復強調,他8年任內台海平靜無波,現在的備戰思維恐帶來災難。他也提到了兩岸統一的條件就是和平跟民主,要由人民決定,並強調要試圖說服北京,以武力作為最後的手段,可能永遠也得不到臺灣。
日期:2024-01-11
重點摘要:• 因利率可能觸頂、評價具吸引力,2024 年公債及長天期債券具投資機會。• 經濟可能不會「軟著陸」,主要央行可能在經濟放緩後降息。• 潛在隱憂包括通膨失控、公債供應潮,和高利率對企業和政府帶來衝擊。
日期:2024-01-11
編按:當德國之聲(DW)質疑,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對台文攻武嚇,謀求統一,讓台灣民眾對九二共識接受度愈來愈低。馬英九反稱:「就兩岸關係而言,你必須相信他(習近平)。」甚至不認為習近平正尋求統一。此番話不僅引起綠營砲轟,藍營也急忙撇清。對此,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受訪回應稱,馬英九的此番想法和他不同,他對中國的意圖,從來沒有存在不切實際的想法。侯友宜稱,兩岸關係上,他一定堅守台灣民主,反過一國兩制,更主張3D戰略,加強國防軍備、提升自我防衛能力,以及對話和交流。民進黨批評,這代表「支持侯友宜就是支持馬英九,支持習近平,相信一中」。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也直言,這場選舉就是在信賴台灣與信賴習近平之間做選擇,將影響台海與印泰的和平,希望各界支持賴蕭配。
日期:2024-01-10
根據104 獵才「2023 經理人動向大調查」的資料顯示,近7成主管有意轉換工作舞台,而在農曆年轉職潮已具體投入行動的有20%。同時,超過七成的經理人為了培養不同專業、獲取更高薪資及布局第二職涯,準備跨出既有的舒適圈,積極爭取跨界(不同產業、不同職務)發展。
日期:202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