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在周四(8/24)院會中通過(民國)113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其中歲入編列2.7兆餘元,年增約5%、1296億元;歲出編列2.88兆餘元,年增約7.2%、1927億元,雙創歷史新高。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的前三大政事別支出,以社福支出占最大宗,編列7917億元,占總預算27.5%。其次是教科文支出的19.5%的5612億元,與經發支出15.1%的4342億元。 特別的是,為確保勞保永續發展,行政院長陳建仁曾於國會承諾,將至少編列1000億元預算挹注勞保基金。此次行政院編列1200億元預算要挹注勞保基金,若加上先前通過的疫後特別預算中113年度的100億元,明年度政府共將挹注勞保達1300億元。
日期:2023-08-24
展望2023下半年,台股將在第3、第4季呈現怎麼樣的走勢?《今周刊》針對32位投資機構主管與台股大戶、投資名家,進行「2023年下半年投資展望」調查,綜合整體看法,第3季仍呈現「震盪整理」的試煉走勢,但大多數專家看好第4季台股指數上「萬八」創今年新高。
日期:2023-06-28
總統蔡英文2023年5月20日就職滿7周年,今上午在總統府發表任內最後一次520就職演說,蔡英文說,7年前抱著改造國家初衷,邁出改革步伐,讓台灣面貌和7年前有很大不同,重新定義台灣,讓世界看見台灣不可忽視的存在。她致詞也提到,「我們以全球視野處理兩岸關係」,台灣問題要用和平解決,堅守個堅持、信守承諾、維持現狀。以對話化解兩岸分歧,這是台灣不分黨派及對岸共同責任,「和平是兩岸的唯一選項,以維持現狀作為最大公約數,就是確保和平之鑰」。
日期:2023-05-20
總統蔡英文連續八年出席《今周刊》高中生論壇,今年是任期內最後一次參與,面對高中生犀利提問,宛如化身民代上演質詢秀,小英怎麼見招拆招?
日期:2023-05-17
政府2022年稅收預計超收逾4500億元,民間「還稅於民」呼聲高,行政院長蘇貞昌今早鬆口,將規劃用「發現金」方式與全民共享超徵稅收。不過,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日前籲,「以立委立場當然要討好選票、討好民粹」,呼籲蔡總統不要每件事都順從民粹。還稅於民,究竟是經理性辯論思考後的民主選擇,還是撒幣拼選戰順應民粹?
日期:2023-01-03
編按:本文刊登後引發各界議論,其中,高雄市政府運發局局長侯尊堯最新回應除表示先前規劃有誤之外,也表示明年如果要再申請認證時,把人工草皮球場之八人制的黃線塗掉,即可符合標準。---------為提升台灣足球競爭力,教育部體育署2018年推動「足球六年計畫」,如今,卻發生硬體設施與國際認證脫鉤的爭議,使立意良善的計畫,效果大打折扣。
日期:2022-12-07
「臺灣治水的一小步,是世界科技前進的一大步。」經濟部水利署長賴建信娓娓道來,臺灣如何做到「一條水管救全世界」。
日期:2022-11-10
國科會「台灣科技新創基地」(TTA)成立4周年,自今(16)日起至17日,舉辦為期2天的「TTA新創嘉年華」,慶祝TTA「4歲生日」。國科會主委吳政忠,今日上午出席慶祝活動記者會時表示,過去4年來,TTA已孕育出9家加速器,575支新創團隊,「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能有這個成績,非常不容易。」
日期:2022-08-16
政府為催生,今年八月增加不少實質經費補助,台北市的夫妻生一胎,最高可拿到破百萬的補助,然而,最新民調顯示,給予更多友善的托育服務等婚育政策,會比直接發放津貼,更有助提高生育意願。
日期:2022-03-30
當疫情重創全球經濟,台灣卻逆勢向上,重返亞洲四小龍之首,國人還來不及享受豐碩成果,緊接而來的公投,卻為台灣的能源轉型、產業升級、改善整體投資環境,乃至於國際形象再添變數。猶如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其中會掀起哪些蝴蝶效應,本刊專訪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一一揭露其嚴重性。
日期:202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