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市值前10大的企業中,已有兩家生技公司;反觀台灣戮力發展的生技業一波生三折,10年來仍未有護國神山般的企業出現,是台灣生技路線有待調整嗎?
日期:2021-08-16
韓國市值前十大的企業中,已有兩家生技公司;反觀台灣戮力發展的生技業一波生三折,十年來仍未有護國神山般的企業出現,是台灣生技路線有待調整嗎?
日期:2021-07-28
被動元件龍頭國巨(2327)由董事長陳泰銘三年前發動的轉骨策略開始見效,受惠併購外商普思(Pulse)及基美(Kemet),今年上半年營收年增119%至514億元台幣;同期每股稅後純益(EPS)更達到22.98元,遠高於去年同期的12.60元。陳泰銘強調,國巨希望未來成為唯一能一次提供電阻、電感及電容的被動元件大廠,並重申長期目標是國巨營收達50億美元、毛利率維持40%、營業利益率28%的公司,「管理層已經訂出策略,希望投資人拭目以待」。
日期:2021-07-26
沒有大舉併購擴充市場版圖,華新科在今年上半年默默繳出歷史新高的營收表現。放眼被動元件市場趨勢,以及公司技術的研發創新,華新科如何繼續擴大成長表現?
日期:2021-07-14
台灣一個慘業的重生友達董事長彭双浪接受媒體訪問説:面板的機會來了!他說顯示器應用在智慧生活已無所不在,面板產業有機會跳脫昔日的景氣復甦。這個訪問引起我的注意,我稍微花了一點時間,回頭看看這個在產業殺戮中辛苦了十幾年的「慘業」,這個經過大殺戮的慘業,在台灣似乎有否極泰來的氣象。
日期:2021-05-31
電商教父何英圻二十三年來的創業路,連三次擊出全壘打。第一次創業,最終以四億元新台幣賣給eBay;第二次創業,被雅虎用二十億元新台幣併購;第三次創業的91APP,五月底就將上櫃。
日期:2021-04-28
飛向太空一直是人類的夢想,隨著國外不少商用衛星公司有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摩根士丹利預估,今年太空產業創造的營收約3950億美元(約11.3兆元新台幣)。台灣也有太空中心、各地大學躍躍一試。 另外,在科技、半導體領域見長的台灣新創,也紛紛以不輸國外的技術搶占市場,有望在其中分一杯羹。
日期:2021-04-07
2022.01.14編按:1月13號,台灣太空新創公司張量科技 (Tensor Tech)研發的低軌道衛星系統搭乘 SpaceX 火箭上太空!這顆台歐合作的微型衛星,透過 SpaceX 的 Falcon9 火箭,被送上距離地表 550 公里的地太陽同步軌道。這開啟了台灣本土技術跨足長期由歐美大廠壟斷的太空市場的第一步。(原訂2021年6月升空,因故延至2022年1月13日)
日期:2021-04-07
時間是1978年,一個18歲女孩帶著向朋友借來的10萬元,一支掃帚、一包洗衣粉和一台收音機,離開家鄉高雄,赴台南創業。當時的她,雖然心情忐忑,卻有著一股不怕輸的氣勢,「就賭賭看啊!輸了會怎樣嗎?我還年輕,怕什麼!」
日期:2021-03-08
「汽車產業現在最重要在於電池,台灣在電池產業很可惜,我們應該來加強。」日前,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在公開活動感嘆,占電動車整體成本近四成的電池,台灣沒有太多著墨。確實,在全球動力電池市場中,韓國LG、中國寧德時代、日本Panasonic盤踞近七成的市場,台灣似乎沒有角色。
日期: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