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所謂的「知識藍」發表了許多文章,主張美國想利用台灣對付中共。而且避戰,才能得和平,引起許多關注。我覺得有必要反應一些我個人的想法:
日期:2023-06-02
今周刊編按:輝達(NVIDIA)週四(5/25)強噴逾 24%,創歷年來單日最大漲幅,有望成為全美首家躋身1兆美元俱樂部的晶片公司,帶動台積電ADR飆漲12%!台股周五(5/26)開盤一舉大漲超過200點、台積電勁揚4.6%,科技股同步走揚,指數再創16500點波段反彈新高。台積電受大客戶輝達業績展望優於預期,股價連日強攻,讓市值重返14兆元大關,6個交易日即增1兆元,穩居亞洲企業市值之冠。
日期:2023-05-26
俄烏戰爭及中國對台軍事威脅成為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峰會關注焦點,不過學者王宏仁觀察到這次G7峰會也有為了繼續與中國交往而有一定程度的妥協作法,包括將原本與中國「硬脫鉤」改以新詞彙「去風險」化取代,但仍堅定不希望中國有任何片面改變台海的舉動。學者尹麗喬則認為,儘管G7峰會許多文件都提到要與中國建立建設性的穩定關係,並非追求脫鉤而是去風險化,但美中外交博弈仍是美國占上風,這包括美國操作的「討厭中國」輿論仍非常強,以及在中國在挖美國牆角之餘,美國其實仍持續在運作菲、韓深化對美關係,以及鼓勵韓日外交破冰。學者馬振坤則示警,儘管中共不斷加速建設以軍事手段解決台灣問題所需的能力,但因共軍機艦擾台太頻繁,讓台灣民眾逐漸失去警覺性,如此「溫水煮青蛙」的效應已現,這是當前對台灣最危險的事。
日期:2023-05-22
<編按>《今周刊》為您精選《紐約時報》最具價值的全球時事,人文、財經、科技、進步的新聞報導,給您最快速、最前瞻的國際視野。
日期:2023-04-21
年輕人要在大台北地區買房,不少是獲得長輩的援助,但有些卻是「無奈資助」,例如房仲分享,有月光族小夫妻就是要長輩資助購屋,要求雙方父母「籌錢」,甚至殺去新北市買1200萬元的新古屋,並直接簽約,等同要長輩「在期限內把錢吐出」,否則會違約。
日期:2023-03-31
曾任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的台北論壇董事長蘇起認為,目前美國對於美中台三邊關係的方向是「鬥」+「拖」,不論是川普政府或拜登政府對中國都是鷹派政策。問題是,若中共武力犯台,現階段美國軍力不足以及時援台,會讓北京有時間對台灣造成「既成事實」。蘇起也認為,從諸多因素來看,美國想以軍事力量對付中國,可以說「有心乏力」,因此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麥卡錫這次將在加州會見總統蔡英文,而非如2022年傳出的他訪問台灣,就是因為美國不想「在軍事上與中國攤牌」。
日期:2023-03-22
3月6日中國時報用一版整版刊登了一則新聞,中國2023年國防預算高達1.55兆人民幣,比2022年成長7.2%,也比台灣多出11.7倍之多。這一則報導有幫中國宣示國威,也有鎮懾台灣的用意。
日期:2023-03-11
從俄烏戰爭開打以來,全球各國在國防安全、軍備武器的投資只增不減,使得軍工產業的相關類股,成為2023年資本市場最亮眼的明燈,股價也紛紛起漲。
日期:2023-03-08
一個70年前還不存在的產業,決定了今日世界的樣貌。從玩具到汽車、從微波爐到導彈、從手機到股市,無所不在的晶片,是21世紀的新石油,是現代世界最依賴的稀缺資源。美國靠半導體成為軍事強權,矽谷仍是設計先進晶片的重鎮,掌握大半關鍵技術,但中國正在急起直追,大動作投資半導體產業,爭奪霸主地位。位居供應鏈重要位置的台灣,夾在兩大強權之間,更要面對日韓競爭,應該守住哪些優勢,又要考量哪些風險?作者克里斯・米勒在塔夫茨大學的弗萊徹學院教授國際史,特別專長美國與俄國歷史,他在研究冷戰武力競賽的過程中,發現半導體扮演了最關鍵的角色,因此決定以晶片為題展開龐大研究,橫跨三大洲,從台北到莫斯科,採訪上百位晶片業相關科學家、政府官員、工程師、企業家,首次為晶片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縱深,這段比電影更驚心動魄的真實歷史,台灣更是故事的核心角色。
日期:2023-02-24
今周刊編按:疑似中國間諜氣球日前被美國擊落,讓美中關係近期陷入低谷,英國《金融時報》2/16披露,五角大廈負責中國事務的副助理部長蔡斯(Michael Chase)將於未來幾天訪問台灣,這是美國國防決策高層罕見台灣之行。
日期:2023-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