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生的時候,不想生;想生的時候,生不出來。這黃金十年,如果我有了孩子,我哪有現在這個位子。──戲劇《未來媽媽》經典台詞。
日期:2021-08-13
越級報告是自殺炸彈客的行為。尊重你的主管們,學習換位思考,能幫助你不白目、不踩雷。
日期:2021-08-09
編按:發生於2018年9月的「關西機場事件」,起因於境外(中國)網路的一則虛假訊息,經由中國網媒傳到台灣的社群網路,再經由本地主流媒體推波助瀾,終於引發全民關注與議論。使得這起原本只是一次遠在日本的風災造成部份台灣旅客受困機場的事件,最後竟演化成一場充斥著「官/民」、「朝/野」甚至「中/台」對立矛盾情緒的「政治風暴」?更不幸的是,此事件還意外造成我國折損了一位優秀的外交官員。毫無疑問地,對台灣社會而言,關西機場事件是個不幸的悲劇——在這場風暴中,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互信基礎、不同意識形態者彼此溝通變得不可能?無論官/民、朝/野、媒體/閱聽人…沒有人是「贏家」!但若要問:到底是誰愚弄了我們?誰是這起事件的「加害人」?誰應該為此負責…在整個社會尚未對此事件有充分認知、全面討論、形成共識前,這些追究,恐又將陷入另一場爭論?事件發生至今(2021年)已經兩年半,雖然台灣政府與民間,都因此對「假新聞」議題有了更多的關注、討論與行動。但我們也注意到,就關西機場事件所透露出的警訊、與呈現的意義,整個台灣社會(包括政府與民間)似乎仍因著各自不同立場(利益糾葛),而欠缺一種誠實面對問題的態度、或一次深入而廣泛的省思?以致於在此事件後(例如,2020年的總統大選、新冠肺炎疫情…)類似的虛假訊息,依然程度不一地流竄全台、擾亂社會?特別是,本事件中最應該要勇於面對的台灣新聞媒體,在事件過後至今,不僅鮮少公開向閱聽大眾說明自己在此事件所應扮演的角色(有無失職)?更遑論對此事件做出較深入的後續(影響與省思)報導?本地的新聞媒體或許礙於「涉己事務」的新聞自律規範,而不便對自身或同業多作批判?但相較於公共利益(亦即公眾知的權利有無被誤導?)的把關,媒體理應更要有「捨我其誰」的擔當。「關西機場事件總檢討」座談會由今周刊及幸福綠光出版社、台大法律學院校友會主辦,常在法律文教基金會協辦,總統府資政蕭新煌教授擔任座談主席,邀請臺灣事實查核中胡元輝教授、台灣民主實驗室沈伯洋助理教授、通傳會委林麗雲教授、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等各界碩彥進行座談,提出寶貴見解,期冀有助於釐清以上問題,也有助於台灣社會認真看待關西機場事件及後來、未來的類似現象!以下整理「關西機場事件總檢討」座談會中,資深媒體人蔡玉真分享,對台灣政論節目與名嘴生態的經驗。
日期:2021-05-31
發生於2018年9月的「關西機場事件」,起因於境外(中國)網路的一則虛假訊息,經由中國網媒傳到台灣的社群網路,再經由本地主流媒體推波助瀾,終於引發全民關注與議論。使得這起原本只是一次遠在日本的風災造成部份台灣旅客受困機場的事件,最後竟演化成一場充斥著「官/民」、「朝/野」甚至「中/台」對立矛盾情緒的「政治風暴」?更不幸的是,此事件還意外造成我國折損了一位優秀的外交官員。毫無疑問地,對台灣社會而言,關西機場事件是個不幸的悲劇——在這場風暴中,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互信基礎、不同意識形態者彼此溝通變得不可能?無論官/民、朝/野、媒體/閱聽人…沒有人是「贏家」!但若要問:到底是誰愚弄了我們?誰是這起事件的「加害人」?誰應該為此負責…在整個社會尚未對此事件有充分認知、全面討論、形成共識前,這些追究,恐又將陷入另一場爭論?事件發生至今(2021年)已經兩年半,雖然台灣政府與民間,都因此對「假新聞」議題有了更多的關注、討論與行動。但我們也注意到,就關西機場事件所透露出的警訊、與呈現的意義,整個台灣社會(包括政府與民間)似乎仍因著各自不同立場(利益糾葛),而欠缺一種誠實面對問題的態度、或一次深入而廣泛的省思?以致於在此事件後(例如,2020年的總統大選、新冠肺炎疫情…)類似的虛假訊息,依然程度不一地流竄全台、擾亂社會?特別是,本事件中最應該要勇於面對的台灣新聞媒體,在事件過後至今,不僅鮮少公開向閱聽大眾說明自己在此事件所應扮演的角色(有無失職)?更遑論對此事件做出較深入的後續(影響與省思)報導?本地的新聞媒體或許礙於「涉己事務」的新聞自律規範,而不便對自身或同業多作批判?但相較於公共利益(亦即公眾知的權利有無被誤導?)的把關,媒體理應更要有「捨我其誰」的擔當。「關西機場事件總檢討」座談會由今周刊及幸福綠光出版社、台大法律學院校友會主辦,常在法律文教基金會協辦,總統府資政蕭新煌教授擔任座談主席,邀請臺灣事實查核中胡元輝教授、台灣民主實驗室沈伯洋助理教授、通傳會委林麗雲教授、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等各界碩彥進行座談,提出寶貴見解,期冀有助於釐清以上問題,也有助於台灣社會認真看待關西機場事件及後來、未來的類似現象!以下整理「關西機場事件總檢討」座談會中,台灣民主實驗室沈伯洋助理教授分析,中國對台資訊攻擊模式的演變與趨勢。
日期:2021-05-31
台灣生育率跌破「超低」門檻,已整整18年。這段期間,「少子化」成為許多問題的癥結,政府接連推出的催生政策,卻無明顯成效。每個不生小孩的決定,背後都有複雜糾結的因素。但《今周刊》的獨家調查,提供了明確努力目標:若增加價格親民的公共托育名額、創造能安心請假育嬰的職場環境大部分年輕人,將更有生育意願。這是急欲擺脫低生育陷阱的台灣,不容錯過的改變契機。
日期:2021-04-14
台灣的防疫成績亮眼,被撰寫入享譽國際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專欄,一篇名為「Covid-19破壞了世界各地經濟,但不包括台灣」的文章,指出新冠肺炎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影響,但台灣的GDP卻逆勢增長2%左右,《經濟學人》更預估,未來10年台灣的經濟成長速度會首次超越中國。
日期:2020-12-05
高雄市經發局「好人好市」系列活動,28日晚在六合夜市舉辦「辦桌免費吃」,許多民眾到場卻只有小小的一杯木瓜牛奶,現場亂成一片,引發民怨,並遭藍議員痛批。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11月30日晚間說明,對菜市購物慶活動執行時活動細節與事前溝通不足,深切檢討改善,表示相關失職人員已追究懲處調職,受委託之廠商亦將於今(1日)正式發函,依約追究並解約。
日期:2020-12-01
我不明就裡了好一陣子。阿嬤個性很海派、跟街坊鄰居都很熟悉或許是生意好的原因,不過外籍媳婦也蠻會結交朋友的,實在不懂明明是同一家店,為什麼阿嬤、媳婦不同人顧店,生意會差這麼多。
日期:2020-07-22
投票在台灣已有完整的產業鏈,不如換個全新名字,以「投票共和國」名義立國,在口罩外交式微後,甚或能輸出「投票外交」。大家意下如何?我們投票決定。
日期:20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