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在周日(12月17日)播出的《數字台灣》節目中表示,大家都很清楚,中國併吞台灣是其國策,而國民黨及民眾黨完全接受中國的主張,也沒有辦法阻止中國併吞台灣的野心。賴清德指出,台灣為維持獨立自主,不僅要強化國防力量、持續增強經濟實力,也要跟民主國家站在一起,發揮威懾力量,「也就是備戰來避戰,避戰達到和平」。他也宣示,若當選總統,將建立國家利益高於政黨利益、政黨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文化,「讓這塊土地上的主人,可以在這裡安居樂業,國家也可以長治久安」。
日期:2023-12-18
在「藍白合」跨出一大步後,白黃等小黨政治版圖有了變動。時代力量前黨主席黃國昌周四(11/16)晚間宣布退黨,無縫接軌加入民眾黨,時代力量主席黨王婉諭周五(11/17)表示「能理解但不能認同」。王婉諭喊話「什麼都可以拿來交換,只有價值不行」,對於黃國昌跳船「能理解但不能認同」。她表示這或許是因「狗吠火車」無力感,所以黃選擇跳上另一列更大的火車,但她也反問「該如何在權力結構下堅持反對紅色滲透、堅守公平正義。」
日期:2023-11-17
2024總統大選「四腳督」局勢成型,這場總統級的賽局中,參與者有民進黨賴清德、國民黨侯友宜、民眾黨柯文哲,以及獨立參選的郭台銘,每位參選人在各領域議題,都有其理念與政見,也有不同的解讀或主張。鑑於台灣的特殊地理、政治與歷史情勢特殊,以及總統主要職權在於外交、國防面,因此每屆總統大選中,對於中國有關的兩岸、統獨議題,以及與美國、日本及其他國家相關的外交議題立場,都是選民高度重視的主題。對選民來說,總統參選人能否端出產業經貿牛肉,以及是否有因應2050淨零排放趨勢的能源政策藍圖或願景,還有高房價現實下,參選人的居住政策等,都受高度關注。 《今周刊》以外交兩岸、國防、產經、能源、居住政策、交通、文化教育、司法改革、社會福利9大領域製作表格,並彙整中各參選人政見或政策,供讀者比較參考。
日期:2023-08-31
俄羅斯與中國、烏克蘭與台灣的相似點我並不是要妄自論斷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攻擊,將引發中國對台灣的武力行動。俄羅斯的苦戰,反而該視為提高中國武力統一台灣的難度。然而繼「今日香港,明日台灣」這句話在二○一九年引發熱潮後,「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在二○二二年廣為流傳絕非偶然,而是必然。
日期:2023-08-25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及知名政經作家范疇認為,從1938年歐洲大國姑息希特勒,以為犧牲小國利益就能讓獨裁者不輕啟戰端,最後卻演變成納粹德國席捲歐洲大陸的歷史教訓來看,國人不僅應該加強自我心理建設,對於中共政權也不應該有任何幻想。其次,在美國的強大經濟遏制壓力下,北京近期對台態度透露出退讓跡象,但范疇認為,這只是陷入困境的習近平的權宜之計,「是為自己買備戰時間」,他提醒國人不要輕易被中方姿態放軟給騙了。范疇指出,習近平的中國夢就是建立要中華帝國,而在這個夢想下,台灣「只是一個無辜的羔羊」。
日期:2023-06-05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透露,他曾經當面向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台辦)主任劉結一表示,中國必須尊重台灣,及尊重中華民國從1911年就存在至今的事實。他認為,如果兩岸關係不好,對中國經濟絕對沒有幫助,而且從現在港股跌回1997年最低點可以看出,香港變成中國化,前途只會更慘。反之,「大陸如果懂得善待台灣,大陸會更強大」。
日期:2022-10-21
編按:2022台北、上海雙城論壇7/19舉行,台北市長柯文哲致詞首度提及「共機擾台」以及台灣水果、石斑魚輸出中國受阻,強調兩岸應透過溝通協商、尋求互相諒解,解決民生問題;上海市長龔正致詞則重申「兩岸一家親」,並表示柯提到的問題都曾獲得解決,也再次證明兩岸交流離不開共同政治基礎。
日期:2022-07-20
據報導,台灣內閣在1月初向立法院提交的一份官方報告評估,中國政府將在2022年將採取措施,提升統戰宣傳的多樣性與強度,如持續散佈假消息等。這樣的預測符合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最近幾個月,即使中國在軍事和外交領域提高對台灣的心理壓力,北京當局仍試圖在統戰宣傳上營造出更善意的形象。2021年12月的 「第十三屆海峽論壇」活動中強調了「民間交流」的理念,並為年輕人和商人擴大在中國發展的機會,其中國民黨大老也與會出席。中共在1月25日於北京舉行的中央對台工作會議進一步表明了對「統一台灣」的加倍重視。
日期:2022-03-07
「天下不如意,恆十居七八。」這句話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原型。這句話,許多人講過,但是第一次講,而且被記載在史書裡的人,叫做羊祜。他有個有趣的小故事,蠻適合分析今天的台灣運動員穿上中國隊服拍照的事件。
日期:2022-02-04
本書旨在探討台灣國民性,以台灣國民為主人翁。現實上,台灣國民組成多元,各族群來到美麗之島時間有先後,所佔人口比率有高低,但都是組成台灣國民或「我們台灣人」的重要元素,台灣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所在。千百年來,各族群有各自的文化與性格,為適應福爾摩沙新環境而演變,加上與其他族群交流互動,也受東西洋文化影響,融合變化發展而成台灣文化與國民性。
日期:2021-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