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因為自己或親友生病而感到人世無常?尤其是當長輩罹癌,想積極治療怕徒增不必要的痛苦,若消極治療又於心不忍,所以有些人就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花大錢買抗癌神藥,如果沒效也就罷了,就怕成分不明反而更傷身!與其這樣還不如多吃一些蔬果汁補充營養,增加抵抗力,也許還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我分享一個真實的案例給各位,希望能鼓勵還在抗癌的病患。
日期:2024-08-16
新冠肺炎疫情再升溫,自6月25日到7月1日增加932例、單週死亡人數64例創下第6波Omicron疫情以來新高。疾病管制署副署長曾淑慧預估7月中旬將達到高峰,屆時單週就診人次可能上修至12萬。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提醒,年紀大於65歲、癌症、免疫力低下的病患仍需特別注意;感染這波新冠可能出現更嚴重的症狀,像是發燒、寒顫、頭痛、肌肉痛等,大部分人則以呼吸道症狀為主。近期不只新冠疫情,還有各種病毒大亂鬥,像是腸病毒、感冒病毒等等,還有民眾透露最近感染一個病毒,不是新冠也不是流感,發高燒4天,伴隨著劇烈頭痛、肌肉痠痛,但呼吸道卻沒有異狀,醫生也不確定是什麼病毒,只能針對症狀開藥緩解。面對上述病狀卻不是感染新冠,那到底是什麼病毒?有過來人分享應該是hMPV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我也是發燒好幾天,結果檢驗新冠跟流感都是陰性,最後去大醫院才發現是hMPV人類間質肺炎病毒,病毒非常強!」那麼hMPV人類間質肺炎病毒究竟是什麼?《今周刊》整理hMPV相關Q&A,一起來認識病毒、防範病毒。
日期:2024-07-03
新冠疫情持續上升、目前處於流行期,有醫師表示最近病毒大亂鬥,已經塞爆了急診室,甚至夜診看了超過40位病患,好多人都出現發燒症狀,快篩結果新冠確診佔比明顯增加,呼籲出入人多場合切記戴口罩、多洗手。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則指出,這波新冠疫情將在8、9月達到高峰,9月以後才會下降。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民眾儘速接種,有疑似症狀者先快篩再就醫。
日期:2024-06-23
疾病管制署(疾管署)週二(18)日表示,國內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上週(6/11-6/17)新增623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6/4-6/10)新增329例上升,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38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20例上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新增38例死亡病例,較前周新增20例上升。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經數理模式分析認為,這波疫情將在8、9月到高峰,9月以後才會下降。
日期:2024-06-19
香港腳是怎麼來的?不癢就不是香港腳嗎?溼熱的夏天又特別容易感染或復發,這又是為什麼?想擁有健康的雙足該怎麼做?
日期:2024-05-22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1千多天以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持續實施口罩佩戴規定,隨著疫情走向,最終宣告解除。疾管署調整口罩佩戴規範,建議「6大戴口罩時機」,但新冠肺炎未完全消失、如今與人類共存,面對後疫情時代,民眾該如何保護自己?《今周刊》整理相關QA,提供民眾參考。
日期:2024-05-20
國內口罩令全面解除!疾管署周三(5/8)表示,考量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穩定可控,且國際間陸續放寬防治措施,宣布自5月19日起調整醫療(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為「建議」而非「強制」戴口罩場所。在疫情之初,台灣於2020年12月1日就將醫療院所列入第1波必戴口罩的8大類場所之內,如今宣布解除,也讓迄今已經實施1264天的醫院口罩令將正式走入歷史。
日期:2024-05-09
中國從11月開始爆發多種呼吸道疾病疫情,各地醫療單位人滿為患,除了黴漿菌以外,還有流感、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與新冠病毒等,造成肺炎疫情擴散。而中國知名財經媒體人羅琦,也因「突發性重症肺炎」於12月24日去世,年僅36歲。
日期:2023-12-26
住在花蓮縣吉安鄉,罹患小腦萎縮症的「阿港伯」楊文港,過去因自食其力在農地跪爬種植百合花、蔬果,堅持自力更生,因此被外界稱作「不倒農夫」。然而,阿港伯傳出病逝消息,享壽70歲,令許多民眾不捨,湧入其臉書粉專哀悼。2021年,阿港伯檢查出罹患肺癌,當時他接受訪問,說出自己最大的願望就是有尊嚴地活著,也期望能繼續賺錢幫助社會。
日期:202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