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有意買下日產汽車股份的消息,這幾天傳得沸沸揚揚,但鴻海之前布局似乎不只於此。根據日本媒體報導,鴻海曾接觸日本主管機關經濟產業省(相當於我國經濟部),提出一個堪比2005年戈恩(Carlos Ghosn)同時接掌日產及法國雷諾汽車執行長後,對日產的大規模改造計畫。然而,經產省內部對於鴻海提案態度偏保守,因為汽車是日本的核心產業,無法想像讓一家外國企業控制,而且還有經濟安保上的考量,因為鴻海集團與中國的關係密切。
日期:2024-12-20
(今周刊1461)川普關稅政策是日本最憂心的不確定變數,牽動經濟、日銀政策與股匯市走向。未料,一場韓國政治動盪,又為日本經濟帶來另外一個不安因素。
日期:2024-12-18
(今周刊1461)曾任美國財政部副助理部長的克勞辛警告,關稅和移民驅逐政策不僅將重創美國經濟,更可能引發停滯性通膨。要制衡激進的川普,美國國會、司法體制是關鍵,此外,馬斯克也有機會當「救世主」。
日期:2024-12-18
(今周刊1460)近日各家外資陸續發布來年展望報告,有別於對不少經濟體偏向樂觀或中性的展望,談到韓國,大多卻是悲觀以待。究竟,韓國經濟出了什麼問題?
日期:2024-12-11
2024年是充滿挑戰與轉變的一年。地緣政治衝突未歇,全球經濟幾度深陷迷霧,與此同時,日本告別負利率時代,睽違十七年首度升息,美國在歷經兩年半的高利率環境後,啟動降息。展望明年,AI熱潮方興未艾,當新興科技與經濟動盪交織,企業與投資人又該如何因應與佈局?《今周刊》第三屆「經濟展望論壇」今日(11/22)於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諸位講者針對2025年的經濟局勢、投資佈局與產業前景作出評析。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致詞時表示,世界現處一個劇烈變動的時代,許多人都在問明年景氣?全球經濟仍是看待美國總統川普態度,至於台灣, 2024年經濟成長率達4%表現不俗,雖然出口暢旺,但產業差異甚大,例如半導體產業熱、鋼鐵和塑化業就冷;而內需呈現一般穩定並沒有特別突出,展望2025年,大致穩定。經濟部長郭智輝則指出,政府持續推動AI產業創新與應用。「未來將促進百工百業導入AI,打造台灣成為人工智慧之島」,4年內將提升製造業導入AI應用的普及率至50%,並培育20萬名AI人才。
日期:2024-11-22
消費向來是主題投資的長線趨勢,目前消費市場正在轉變。地緣政治影響全球貿易增長,加上消費者偏好轉變,市場轉向青睞本土品牌。荷寶認為,本土品牌的崛起反映新興消費族群的影響力,看好具競爭力的新品牌及重視在地經營的公司。
日期:2024-11-20
當川普在2024年11月6日再次確定當選美國總統後,美國股市表現出了顯著的上升趨勢。股市迅速上漲,道瓊工業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和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均創下新高。投資者對川普的經濟政策,如減稅和減少規範,抱有信心,這推動了股市的上漲。
日期:2024-11-18
美國商務部周五(15日)發布聲明,確定將根據晶片法案,提供最高66億美元補貼給台積電亞歷桑那子公司(TSMC Arizona),以及最多50億美元貸款。這或許顯示,拜登政府趕在兩個月後把政權交接給川普之前,正在為晶片法案的補貼程序「趕進度」,因為商務部聲明指出,今天聲明是根據4月雙方達成的初步諒解條件,以及商務部完成了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後的進度。值得注意的是,待川普第二任政府上台後,在半導體產業政策上是否將延續拜登政府做法仍不無疑問,因為從目前狀況來看,川普很可能只希望外國半導體製造商赴美投資,但不會沿用補貼的鼓勵手段。專家甚至預期,若以川普第一任總統時期的保護主義作風、半導體對美國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他極度鼓勵「美國製造」的方向下,美國在全球5奈米以下先進製程的佔比,從2024年不過3%,大增至2028年的20%!目前全球只有三家廠商實質具備先進製程的能力,但英特爾近期衰運連連,這意味台積電未來四年很可能面臨川普政府希望移轉更多先進製程至美國的更大壓力。
日期:2024-11-15
美國前總統川普將重回白宮,央行總裁楊金龍周四(11/14)在立法院提出報告指出,川普新貿易政策可能對台灣經貿會有三大影響,包括全球經濟成長動能趨緩及全球通膨趨升、中國經濟動能弱化,以及美國貨幣政策不確定性等,都會透過多重管道影響台灣金融經濟前景。此外,楊金龍認為,若美中競爭態勢不變,研判川普新政會擴大全球貿易衝突與科技競爭,其中以關稅政策外溢影響為最。在貿易面,他表示若美國對中國加徵60%關稅,恐將重啟新一輪美中貿易戰,加劇全球保護主義、增添全球供應鏈調整壓力,並降低全球經濟與貿易成長率。不過,楊金龍在答詢立委時坦言,拜登政府期間對中國所課關稅平均為19.3%,若一下子要提高到60%是提高很多,因此他個人雖不會說「不可能」發生,但抱持「懷疑」態度。此外,對於川普新政在產業政策面的影響,楊金龍認為將會使「傳統化石能源」、「美國本土高科技廠商」以及「銀行業」受益,但會壓抑「綠色能源」的投資。
日期:202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