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促進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促進共有3832項結果
聰明理財

「平民版」退休金規劃549萬 這個數字是這樣算出來的

對於熟齡勞工族來說,他們原本預估的退休金,應該準備多少錢呢?yes123今(23)日公布的「銀髮勞工職場危機與退休規劃調查」發現,平均高達2,481萬元,可惜截至目前為止,達成率僅為22.8%,代表準備退休金的「缺口比率」,高達了77.2%。若以2,481萬的22.8%估算,目前大概存到566萬元,等於退休金缺口有1,915萬元。

日期:2020-10-29

焦點新聞

幸福熟齡論壇》活力迎百歲,才是長壽的幸福!抗老名醫白澤卓二放送4祕訣,頭腦年輕不衰退

《今周刊》周四(10/29)舉辦第四屆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跨海邀請日本熟齡醫學權威,專長研究長壽基因以及阿茲海默症的日本醫學博士、御茶水健康長壽診所院長白澤卓二,分享如何能夠健康活到100歲的秘訣。白澤卓二以淺顯易懂的醫學解說告訴大家,只要做足4件事,就能讓自己到100歲都頭腦清楚、活得健康又長壽。

日期:2020-10-29

焦點新聞

國旅型態再次推陳出新!除了鐵路、郵輪外 華信航空首推七天六夜「飛機環島」

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不能出國旅遊」已成為新常態,旅遊業雖然遭受疫情重擊,Outbound(出境)旅遊市場全面停擺,但也給了國內旅遊推陳出新的機會。

日期:2020-10-28

政治社會

錯過這5年,美方恐無法力阻中國「挑戰其霸權」?你該知道的「十四五」規畫

10月26日,中共第19屆五中全會於北京揭開序幕,俗稱「十四五」的中國第14個「5年計畫」即將公布,其中,「內循環」、「第三代半導體」、「加速金融開放」等幾個政策關鍵字,已率先出籠……。有別於往年,這是一場中國精心準備、力抗美國進逼的5年「逆襲計畫」,這場計畫的成與敗,不僅左右中國的未來命運,也將牽動中、美對峙的下一回合戰局。

日期:2020-10-28

健康

媚登峯集團華麗轉身 打造健康與美麗王國

創新科技時代來臨,各行各業不斷求新求變,國內瘦身美容業第一品牌媚登峯集團也不例外,近年來積極轉型,創新發展纖體醫妍,導入智能瘦身美容服務,並結合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中心的個人精準預防醫療服務,要讓消費者老得健康、優雅及美麗,成為台灣首創健康與美麗一條龍服務的企業集團。

日期:2020-10-28

科技

迎向2030:工研院新科院士引領世代浪潮

美中科技角力,疫情不意而至,全球經貿版圖面臨重整,工研院院士發揮卓越領導力,逆勢突圍、造就不凡,工研院以創新科技力,攜手產業邁向美好2030。

日期:2020-10-27

國際瞭望

為何習近平槓上美國、武嚇台灣 北京有人唱反調? 「這兩件事」透露中國13年後的危機

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掀起的美中貿易戰,過去兩年逐漸變成雙方在科技、軍事及國際關係的多方面對抗。今年隨著川普政府挺台動作愈來愈大,中國武力威嚇台灣也更趨明顯。但熟悉美中關係的日本知名經濟學家、野村總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指出,北京並非鐵板一塊,有中國經濟學家認為不應急著槓上美國,因為中國經濟正面臨兩大中期危機,第一是總人口恐怕13年後轉為負成長,步上日本後塵;第二,中國人均所得陷入經濟學界所稱的「中等所得陷阱」,若能順利擺脫就能步入先進經濟體之林,問題是歷史上能順利走出該陷阱的國家不多,中國很可能未富先老。若中國未能及時解決這兩個危機,最糟狀況是未來無法持續維持現有經濟動能,長此以往恐危及共產黨統治的正當性,當前美中對抗局面又持續升高,中國有經濟學者對此憂心忡忡。

日期:2020-10-22

焦點新聞

傳11月中入境日本可享「超短期居留」 台、中、韓免居家隔離14天

為了促進商業交流、提振經濟,日本政府決定開放含台灣、韓國、中國在內的30個國家,入境日本享有有條件的「超短期居留」免居家檢疫措施,預計最快11月中旬上路。

日期:2020-10-22

美食旅遊

不只是漢堡 弘爺漢堡 庄腳囝仔打造千店傳奇

你吃早餐嗎?日子可以隨性過,工作可以加減做,但熱愛美食的台灣人認為再忙再累也要好好吃一頓。一日三餐,特別是早餐,更是一天當中最不能忽視的一餐。「來喔來喔吃早餐,各式各樣的早餐隨你挑。饅頭包子燒餅油條配上一杯豆漿,好呷好呷,漢堡煎蛋三明治,來杯香濃牛奶yummy yummy。」這不只是大人小孩朗朗上口的「早餐歌」,也是台灣早餐生活真實豐富的寫照。

日期:2020-10-22

健康

失智患者子女罹病風險高 大同醫院推失智前先「護智」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積極推動長壽醫療與預防,會早於政府執行長照2.0、加入國際健康促進合作網路是迫於現實,「不這麼做,大家都很累。現在(推動健康促進網後)不僅節省健保支出,也減輕醫護人員負擔。」現任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高雄醫學大學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的楊淵韓這麼說。

日期:20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