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供應鏈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供應鏈共有7059項結果
科技

台積電工程師出走中國以為是「小螺絲大解放」…3年後回台第一句話:不用擔心「黨」查封公司真好

紐約時報報導,中國致力發展半導體產業,曾以金錢誘惑大批台灣工程師到對岸工作。時隔多年,COVID-19防疫限制與美中科技戰促使這些人才改變想法,逐漸回流台灣。

日期:2022-11-17

科技

創新智匯 永續未來

氣候變遷威脅加劇,野火旱澇齊發,越是挑戰,越要創新,匯聚跨領域才智,工研院第十一屆院士,用創新寫下淨零願景,以遠見預視永續未來。

日期:2022-11-17

科技

從91APP到Appier、Gogoro都台灣之光!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台灣「3個轉型」正在進行中

數位經濟的發展將是驅動GDP成長的主要動力,創投公會理事長邱德成15日指出,台灣具有資金密集、人才及知識密集、加上完整的硬體產業佈局,只要我們願意拿出當年發展半導體業及電子業的決心,相信數位服務業未來20年在台灣是高度成長的產業,也是最具投資潛力的產業。

日期:2022-11-17

科技

史上最大投資抵減方案!「台版晶片法」拍板,購置設備金額「無上限」…台積電、聯發科都適用

行政院會通過經濟部研擬的《產業創新條例》第10條之2、第72條修正草案(台版晶片法),針對技術創新且居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公司,投資前瞻創新研發及先進製程設備得適用新租稅優惠。相關抵減優惠的抵減總額,不得超過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50%,是史上最大企業研發投資抵減方案。經濟部表示,將會積極和立院溝通、早日完成修法,盼能明年元旦上路。經濟部在臉書上也寫到,台灣不只領先,還要繼續保持領先。台灣半導體是世界經濟關鍵,當全球重視半導體產業,紛紛提出不同獎勵時,行政團隊也跨部會協商,針對國際關鍵的戰略產業,提出鼓勵企業持續研發、購置先進設備的誘因。在總統蔡英文、院長蘇貞昌的支持下,今天行政院正式通過產業創新條例10-2的修正案,提高研發抵減的比例,讓在國際供應鏈中佔有關鍵地位的產業,加大研發力道,持續保持領先。行政部門也持續以最高效率,協助國際產業落地投資,以最近ASML宣布的在台最大投資案為例,副院長沈榮津協調經濟部、財政部、交通部、環保署等跨部會合作,從用地取得到園區進駐,甚至是開發土方後續到台北港填海造地,每一個細節都協助處理,讓投資不僅如期,更要加速。不管是持續鼓勵產業創新,或是重點外資投資台灣,在在顯示台灣在國際產業的關鍵能力,也讓所謂「去台化」的炒作不攻自破。

日期:2022-11-17

台股

貨櫃景氣沒想像糟!萬海陳柏廷:3因素影響,估「這時間」好轉…年終發多少?他這麼說

今周刊編按:航運業景氣與年終向來是熱門話題,萬海董事長陳柏廷今天出席一場活動時表示,景氣受到3個因素影響,整體而言沒有想像中糟,至於年終獎金部分,陳柏廷則說,年終現在看不準,但「我們會盡力」。

日期:2022-11-16

科技

台灣為何成為美光EUV首座基地,故事要從2003年說起…董座:「4大優勢」美國無法取代

儘管加碼美國動作不斷,台灣美光董事長盧東暉接受專訪表示,不影響台灣布局,更不會因此降低台灣美光產能,台灣將成為首個導入EUV的生產基地。根據《財訊》報導,全球第3大記憶體廠美光總裁暨執行長桑賈伊.梅洛特拉(Sanjay Mehrotra)於8月10日,與美國總統拜登一同宣布了愛達荷州總部150億美元建廠計畫,隨即在9月14日舉行了動土。緊接著,10月12日美光又宣布,將在紐約州打造全新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巨型工廠,為期長達20年的1000億美元計畫,這不但是美國史上最大記憶體廠的投資案,未來也將是美國先進DRAM的製造重鎮。

日期:2022-11-16

國際總經

台股拐點來了

美國10月CPI降至7.7%,市場對通膨降溫充滿期待,金融市場也出現巨大變化。2022年股匯債市劇烈波動,如今終於聽到金絲雀的聲音,跌深的台股也將峰迴路轉。

日期:2022-11-16

國際總經

借鏡英國 最早將淨零目標入法的國家怎麼做? 改善能源效率 企業賺更多

英國是全球最早將淨零目標立法的國家,為協助英國逾九九%企業淨零轉型,政府與劍橋大學等單位持續提供減碳資源,讓企業能順利因應淨零轉型的挑戰。

日期:2022-11-16

傳產

產業幫手 從碳足跡盤查到減碳輔導 都有大商機 解決淨零轉型痛點 他們能助攻

面對淨零挑戰,中小企業亟須外部資源協助,本刊訪談第三方碳盤查顧問及政府部門,試著從「幫手」的角度,為業者釐清轉型方向。

日期:2022-11-16

傳產

業界先驅 小加工廠的減碳超前部署經驗談 綠色海嘯早晚要來 模範生應戰

伴隨歐盟碳關稅上路倒數,不少台灣中小企業已感受到「淨零轉型」的迫切,並開始採取行動因應。這些中小企業怎麼做?它們又面對哪些挑戰?

日期:20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