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留眷村遺址的現場演出舞台劇,鄉親們加入練舞、排戲、合唱,讓過去的村子活起來;台灣也像個大村子,有人情味、也有衝突,我們能做的,就是靠說故事讓感情與回憶交流、互動、再生。
日期:2024-11-20
早上六點,手機鬧鐘輕響,隨著iBarista咖啡大師智慧咖啡機預約沖煮功能,濃郁的咖啡香瀰漫房間,最快九九秒,就能擁有一杯媲美冠軍手沖的好咖啡。這樣一個悠然的早晨,為你的一天注入滿滿能量。
日期:2024-10-15
七十三歲的煤礦攝影家朱健炫,在一九八○年代拍下近六千張照片,近年集結成攝影集問世後,他更回頭訪談礦工與後代,出書榮獲金鼎獎肯定。當年,他是如何踏上這段奇幻的攝影旅程?
日期:2024-10-02
在台灣最東行政區新北市貢寮區,有位「不是中醫而是西醫」的衛生所主任「林中一」在這裡服務。日本成長的他,來台灣完成台大學業後,並未選擇回日本陪伴家人,或是到台北的大醫院發展,而是在2004年龍門核電廠(核四)開工時,選擇來到貢寮服務。在這個人口老化、醫療資源相對缺乏的偏鄉,林中一坦言當年來台灣讀書、工作時,並未感受到所謂的「台灣人情味」,是一直到他至貢寮服務後,才真正感受到,也因此被這種互相回饋的人情味「黏」在這裡,至今服務已19年餘。作為外科醫師,在偏鄉服務,相對在市區大醫院發展,起步薪水就少了一半,但林中一認為,他在服務過程中,感受到社區中人與人的連結、互動的力量,這樣的感受都是無價的,也讓他感受在這做的是「快樂的醫療」,而非「看時間到就下班的醫療」。
日期:2024-08-16
身兼室內設計師與表演工作者,演界有限公司設計總監葉百恂接受設計、演員與舞台訓練多重薰陶,跨領域經歷體驗成為養份,讓他在做設計時除了整體氛圍外,也會從不同角度觀察業主的需要,用突破框架的手法,讓業主生活變得更美好。
日期:2024-07-30
(今周刊1438)ChatGPT席捲世界19個月,人們對AI的認識多了一些,懼怕似乎少了一些?但又像是更深沉了一些。2024年下半年,可以執行生成式AI的電腦(AI PC)即將進入市場,Copilot、Gemini等AI工具勢將更加普及。在AI時代下的企業與個人,該把握哪些生存法則來維持競爭力?
日期:2024-07-10
大家都叫他「謝老闆」,過去10年來,大高雄的地方創生活動裡都看得到謝銘仁的身影。除了出錢出時間也出人,有人向他道謝的時候,都會很自然的脫口而出說:「謝謝謝老闆」。
日期:2024-06-28
日漸增加的西方消費者樂於嘗試亞洲菜,台灣味以「珍珠奶茶」做先鋒,如今要帶著各種台灣道地美食「暖食力」大舉進軍歐陸市場,從食品製造、手搖飲、台灣餐廳等,都要靠台灣人最愛「吃吃喝喝」的美食,征服歐洲人的胃。《今周刊》前進歐洲台灣形象展,目擊多家台灣食品業者看好歐洲市場,遠赴德國柏林參展,吸引當地業者矚目。不僅如此,《今周刊》造訪「歐洲心臟」波蘭,在第二、第三大城克拉科夫(Kraków)、羅茲市(Łódź),探索台灣人開設的波蘭首家台灣料理,以及直擊奇美食品在歐洲設立的首條產線。貿協董事長黃志芳指出,歐洲具備高消費、高單價特性,一如奇美食品案例,台灣飲品、食品業者可考慮將歐洲作為重要市場來開拓。他舉例,他在波蘭首府華沙看到一家台灣的飲品加盟店,一杯手搖飲能賣到新台幣240元。黃志芳好奇詢問店經理,「波蘭國民所得低於台灣,怎會賣得比台灣還貴?」店經理回答雖然貴很多,但仍非常熱銷,事實證明來自台灣的茶飲業者,以精品、品牌方式推進歐洲市場,歐洲消費者也對台灣高端茶飲接受度很高。黃志芳強調,貿協看準歐洲商機,今年歐洲台灣形象展設有台灣美食館,有12家台灣美食品牌參展。他說,台灣品牌COMEBUY、奇美食品等都已到波蘭成功落地,貿協會與更多業者合作,讓台灣飲食「暖食力」能在國際進一步發揚光大。
日期:2024-06-18
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今年很熱鬧,全世界最重要的科技業者都來台與會,現場除了展現台灣的科技實力,還有軟實力也大放光芒。台灣知名的甜點品牌微熱山丘在現場打造了「奉茶坊」(Hospitality Lounge),以經典的一杯茶、一塊鳳梨酥歡迎來到台灣的所有賓客,將台灣人情味搬上國際舞台。微熱山丘創辦人許銘仁表示,可以參與這次的盛會是一件很「酷」的事,他是用「逗熱鬧」的心態,但規劃過程很嚴謹,「既然要做就要做得精緻一點,而且全世界重要的科技大廠都來了。」他認為,科技看起來很硬,其實來自於人性,「台灣有這麼軟性的企業(微熱山丘)、可以touch到人心,我們不會用商業想法來參與,而是希望以軟實力,讓來自全世界的人、感受到台灣的美好。」
日期:2024-06-06
2011年,日本發生311大地震後一個月,日本政府公開向許多幫助日本的國家道謝,其中卻不包括台灣。「災區民眾知道台灣給我們很多幫助,卻不太清楚細節,而且很多台灣人捐了錢、幫助別人也不會主動去說,所以我決定要把這些事情都告訴日本人。」來自日本愛知縣的「新台灣住民」木下諄一回憶起這段過往。「我們想了解更多台灣的事情。」日本朋友的一句話,讓當時已住在台灣30年的木下諄一決心動筆寫下小說《アリガト˙謝謝》,來記錄這場逐漸改變台日關係的大地震。
日期:202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