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亞利桑那州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亞利桑那州共有246項結果
科技

台積電熊本廠徵才3大福利打趴Sony,大學畢業就有7萬!躍居日本高級人才搶破頭的「高級外商」

台積電(2330)與Sony在日本熊本縣合資興建的半導體工廠,近期啟動徵才計畫,先前日媒曾報導,熊本工廠因與其他廠商工廠計畫重疊,恐掀科技業搶人大戰;近日傳出台積電開出大學畢業新鮮人本薪7萬元、年終4個月的福利並且分紅另計,讓其他企業難望其項背。消息傳回台灣,讓不少網友驚嘆,真的很難想像有這天,台企竟然可以在日本變成搶手的「外商」。

日期:2022-02-23

科技

晶圓雙雄明年要徵才!台積電擴產「求才若渴」 聯電職缺倍增「1年加薪2次」

晶圓代工產能供不應求,兩大晶圓代工廠台積電與聯電積極擴產因應客戶強勁需求,明年也將同步大舉徵才;其中,聯電招募名額更將較往年幾近倍增。

日期:2021-12-26

國際總經

老美黑手伸進晶片業 台積電用2狠招拆穿詭計

在全球晶片荒未解的背景下,美國企圖解緩對亞洲晶圓代工的依賴,並要回在半導體產業的主導權,於是透過要求廠商上繳機密資料、大規模補助設廠等手段,吸引三星、台積電等大廠赴當地建廠,盼掌握先進製程技術。然而有外媒評論認為,台積電積極布局全球與製程時間差的2項策略將使得美國算盤落空,尤其美國廠預計在2024年生產5奈米晶片,屆時台積電已經將製程水準推進至2奈米晶片,美國還是無法掌握生產最先進晶片的技術。

日期:2021-12-14

職場

台積電董事長、台積電總裁 面對「張忠謀沒教過的事」 劉德音 魏哲家

二○二一年,是台積電成立三十四年的光譜上,一個重大轉折點。過往,外界對它的關注,不外乎它在先進製程的超韓趕美;而今年,它最常被討論的,卻是有如天女散花般,將前進美國、日本、歐洲、高雄的建廠計畫,相對以往,如此大規模、橫跨整個北半球的產線布置,並不曾出現在它的發展軸線上。

日期:2021-12-08

科技線上

5年超車台積電?英特爾CEO野心太大 張忠謀曝最終結局

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今(6)日出席司法院趨勢講堂演講,並以以「珍惜台灣半導體晶圓製造的優勢」為題分享在半導體產業的經歷,其中再度提到英特爾執行長Pat Gelsinger,認為想要在5年內將英特爾帶領回盛況相當困難。

日期:2021-12-06

科技

都因2字!台積電大客戶傳跳槽三星3奈米 爆背後盤算

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與三星電子持續在先進製程競爭,日前有消息傳出,AMD、高通對台積電蘋果優先政策不滿,所以決定將訂單轉往三星的3奈米製程GAA技術,並成為首波客戶,引發討論。三星電子也在近期宣布赴美設廠,主要是希望由美方化解日韓貿易戰,美國廠商也樂見三星赴美設廠,等於是多一個備用方案,至於AMD傳出採用三星3奈米GAA,除了晶圓代工價格更為「優惠」,同樣是為了多個備用方案。

日期:2021-11-26

科技

跟緊台積電一起賺!54歲老化工廠李長榮,下市3年後拚轉型,砸47億台美大擴產

李長榮化工(以下簡稱榮化)2019年下市後,公司將如何轉型?未來會不會再上市?一直備受關注。今(3)日一場記者會上,他們發布一系列的新產品與擴產計畫,而背後都不脫三個字——就是有「護國神山」之稱的台積電。

日期:2021-11-03

科技

台積電回應工程師「血汗內幕說」 然而,這位美國人的抱怨印證張忠謀預言...

一名來台受訓的台積電美國工程師,發文抱怨認為內部工時過長、做事沒效率、軟體老舊,引起熱議。台積電隨後回應,人才是公司重要的資產,規劃跨文化溝通協作的培訓,打造開放、多元且包容的職場環境。不過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過往就曾對半導體提出警告,「台灣人要管理美國人,幾乎不可能」並提出對台灣產業未來優勢及挑戰等看法。

日期:2021-11-02

科技線上

張忠謀口中「對台積電很不客氣」的英特爾CEO又出招了!塵封4年的活動將成發展新利器?

「極客(Geek,指技術狂熱者)回歸英特爾了!」讓英特爾執行長蓋爾辛格(Patrick Paul Gelsinger)難掩興奮之情的,是台灣時間10月28日凌晨,由他親自主持的英特爾創新日(Intel Innovation)。這也是他回歸英特爾9個多月以來,極為關鍵的一場活動。

日期:2021-10-29

國際總經

張忠謀建言沒人聽...台積電遭各國邀設廠 這報告曝最慘下場

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在10月法說會宣布赴日投資設廠,從去年以來美國、大陸以及日本都在當地有新的投資案出現,顯示各國在疫情後面臨半導體斷鏈危機,意識到要在本土建立一條安全的供應鏈,或是台積電打算在貼近需求的市場投入產能,確保供應能無虞。但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提出警告,各國打算自給自足,只會造成成本飆升、技術成長放緩,報告也揭露,各國搶打造半導體自給自足,恐怕成本會轉嫁給客戶,晶片價格可能要大幅上揚。

日期:202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