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鏡週刊登出柯文哲手機通話解密,令人大開眼界,原來國內的政治人物都和北京有往來,甚至受控。現在回想元月廿日川普就職大典,到27日的Deepseek突擊,其實背後也是一場沒有煙硝味的戰爭。
日期:2025-02-11
2023年以來,中美科技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中國的華為推出Mate 60 Pro手機,隔年推出Mate 70,都配備由中芯國際生產的7nm麒麟9000S晶片,大張旗鼓地宣示中國已經突破美國對其晶片的技術封鎖,並給反對封鎖的人士提供理由。
日期:2025-02-03
近來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出版自傳,成為大家討論的話題,我看到不少人說,要向張忠謀學管理或學領導,還認真舉辦討論會。一位台積電前主管跟我說,這些人都沒有被張忠謀罵過,怎麼可能跟他學管理?朋友這段話聽來像開玩笑,但其實還滿真實的。我相信那些接受過張忠謀震撼教育的員工,學到的管理才是最深刻的。至於我雖然有幾次採訪,感受過張董事長的壓力,但也沒有被他罵過的經驗,所以我謹記在心,不要妄加議論。
日期:2025-01-22
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國企業正面臨重大挑戰。荷蘭光刻設備巨頭 ASML (ASML-US) 執行長 Christophe Fouquet 受訪時表示,儘管中國在半導體領域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與行業領軍企業如英特爾、台積電和三星相比,中國企業在晶片製造能力上仍落後 10 至 15 年。
日期:2024-12-27
台積電的先進製程技術遙遙領先,如今已眾所周知,不過,成熟製程陣營的晶圓代工廠,從聯電、格芯、中芯 、世界先進到力積電等公司,都已面臨激烈競爭的局面,未來二線晶圓代工廠的命運,很值得探討。
日期:2024-12-23
<編按>《今周刊》為您精選《紐約時報》最具價值的全球時事,人文、財經、科技、進步的新聞報導,給您最快速、最前瞻的國際視野。
日期:2024-12-19
在2015年發布「中國製造2025」計畫中,中國政府推動半導體自給率在2025年要達到70%。但是面對國內技術局限及西方國家限制,中國在2023年的半導體自給率僅僅達到23%,顯然與中國的政策目標還有很大的距離。若只統計以中國為總部的半導體公司,中國的半導體自給率更低。而且,中國增加的半導體生產集中在成熟製程晶片。
日期:2024-12-13
要了解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與面臨的挑戰,筆者認為沒有在比高啟全先生更適合了。2024年06月25日,在他松江路的寓所訪問他。他為何被稱為「台灣DRAM教父」?與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的淵源?大陸半導體產業面臨的挑戰與發展如何?他來說明特別貼切。當筆者與前華亞科董事長高啟全暢聊一生事業後,深深覺得他以被稱為「台灣DRAM教父」的美譽當之無愧!他的事業經歷簡直是一部活生生的記憶IC產業史!從1979年進入美國飛捷(Fairchild)半導體公司開始,一直到2024年的現在,45年的職場經歷從美國、台灣、南韓、日本到中國,全球這五國國家、地區,記憶體產業最輝煌、最慘澹的階段,他都經歷過,並且,深入其中。有趣的是,他半導體生涯中,有兩次與台積電有過交集,卻未深耕晶圓代工這領域。這個訪問後半段聚焦在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這一塊,究竟,在美國高科技輸出中國嚴格管制之下,未來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潛力,是否繼續或停滯?未來十年,在晶圓代工這一塊能對台積電產生威脅嗎?且聽高啟全為讀者諸君娓娓道來。
日期:2024-12-06
今年第三季全球晶圓代工營收增加29億美元,台積電貢獻93.2%、全球市佔率再創新高至64.9%。
日期:2024-12-06
川普2.0時代來臨,對於全球或台灣半導體產業走向,《晶片戰爭》作者米勒(Chris Miller)指出,在川普首任與現任總統拜登期間,美國政府展示出戰略連貫性,兩任都透過補助措施、出口管制、投資禁令等措施,就是要保住美國半導體技術領先地位,並確保能公平競爭。米勒認為,選舉期間雖有些共和黨人士對《晶片法案》(Chips Act)表達質疑,然該法立法時廣泛獲兩黨支持。他說,儘管有些企業可能因還沒達成法案目標需重新談判,但法案框架不至於大幅變化,不過因新一屆國會聚焦減稅,未來批准更多補助可能性降低,「問題在於是否會有《晶片法案》2.0」。談到後續AI發展,米勒提到,他認為在未來幾年內,中國算力仍會持續因美國的制裁、禁令而不足,雖說更先進製程技術在未來未必如現在這麼重要,但台積電技術仍「遙遙領先」中芯(SMIC),能否獲得台積電的晶片仍是關鍵,若否,企業在訓練AI系統算力仍會落後。
日期:2024-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