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中山大學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中山大學共有400項結果
國際總經

裴洛西來台,最怕陷入對峙的是習近平!紐時:他渴望繼續掌權「不會有過激反應,以免傷自己」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計劃訪台,北京多次語出威脅。但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顧及經濟與政局穩定,可能不會有過激反應,以免局勢演變成危機,最終傷到自己。

日期:2022-08-02

政治社會

「黨職併公職」被追討163萬溢領退職金,胡志強繳回後提告…最高法院駁回上訴

前台中市長胡志強退職後,遭考試院銓敘部追討溢領退職金163萬餘元,胡雖自行繳回「黨職併公職」的溢領款,但不服銓敘部和考試院的處分而提行政訴訟。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認為原處分合法,國庫沒有不當得利,判胡敗訴;胡上訴,最高行政法院駁回確定。

日期:2022-07-29

國際總經

全球股市籠罩經濟衰退疑雲 ——兼論真空蒸鍍薄膜廠岱稜

電影《大賣空》主角原型貝瑞警告,2008年的危機可能重演,企業獲利下修的壞消息才要開始!全球這波股災,有別於新冠疫情爆發後央行救市造就的多頭市場,今年開始,市場慣性將很不一樣。

日期:2022-07-13

國際總經

中國車市新動能 ——兼論電子零件商百容

隨著疫情控制與政策支持下,中國車市於5月已有彈升跡象,挑戰特斯拉霸主地位意圖濃厚。觀察中國電動車現況,占全球六成銷量,囊括過半市占率,顯見陸廠電動車品牌接受度日漸提升。

日期:2022-06-22

科技

研發獨家模組化濾網晶圓先進製程不能沒有它 從訂單掛零到五年賺四倍濾能絕地逆襲

濾網除了用在冷氣機外,也是晶圓代工廠的先進製程中,不可或缺的夥伴;一名台積電前工程師看見商機,轉身投入這個領域,並在台灣先進製程市場獲得過半的市占。

日期:2022-06-08

國際總經

穿越變局 聚焦產業成長趨勢 ——兼論汽車零組件廠宇隆

當美債殖利率未持續上升時,股市已逐漸反映經濟展望調整階段。隨著美股持續震盪打底,投資人應觀察並布局穩定成長的產業個股。

日期:2022-06-01

政治社會

「政大競爭力排名,竟落後北醫大、長庚大學!」 科技人獲選為政大新校長 重量級校友提三大期許

國立政治大學傍晚宣布,校長遴選委員會今(13)日舉行第三次會議,通過由資訊科學系教授李蔡彥為校長當選人,他預定8月1日上任。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是政大企管系及東亞研究所畢業,也多年投入政大校友事務。他認為,從李蔡彥這次參與校長遴選的充足準備、未來擘畫,以及他的科技背景來看,相信可以為五年後迎接建校百年的政大創造新局。謝金河期許,新校長上任後能有一番作為,包括在2027年建校百年之際,思考調整既有系所組織以反映時代變遷;在ESG時代著重S(永續),特別是大大加強學校與校友之間聯繫,引進校友力量幫助政大。他也期盼,新校長能有效提升政大的整體競爭力,尤其是在知名的QS世界大學評比中,政大在全球前500強大學中缺席,排名甚至還落後台北醫學大學及長庚大學等國內私校。

日期:2022-05-13

國際總經

俄烏戰爭下歐洲的轉變與機會 ——兼論工具機大廠瀧澤科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之後,也讓許多歐洲國家意識到,政治風險對供應鏈造成的傷害,當「重商主義」逐漸式微,強調建立新區域供應鏈時,變局下的撞擊與機會,值得省思。

日期:2022-05-11

政治社會

台灣用電劇增12.6%,與國際趨勢背道而馳…電量大增、區域電網恐拉警報

去年五月中下旬接連二次的大停電,造成全臺輪流停電,影響約481萬民生與工商業用戶無電可用,而513、517大停電也讓臺灣缺電危機再次浮上檯面,臺灣為什麼總是缺電?

日期:2022-05-09

政治社會

捷運開不動、大巨蛋點不亮...比缺電更迫切的「台灣電網危機」:為何有電卻送不進去?

編按:歷經馬郝柯3任市長、延宕逾20年的電力建設松湖超高壓變電所,據了解將在11/24都市計畫審議會議排定審查。根據自由時報報導,台電與北市府多次溝通後,9月底都審會議通過松湖變電所「下層」設施,但「上層」建築物退回,要台電納入更多公益設施、外觀須重新設計等,不過就算闖過都審、開始動工,最快要7年才能完成。無黨籍候選人黃珊珊曾在早前的辯論中提到,台北市有22件用電申請案被限電,因此無法核供電力,台電後發出聲明指出,台北市不是沒有電,而是電送不進去。台電強調,已與北市府多次溝通達成共識,盼候選人回歸專業探究實際問題癥結,台電在後續行政程序上將盡最大努力,也非常願意持續與北市府團隊溝通,共創台北產業發展及供電雙贏。經濟部長王美花也針對限電一事表示,台北市並不缺電,問題在於輸電,台電希望能和台北市政府在松湖變電廠規劃上好好合作、解決用電問題。而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則是說,黃珊珊從議員到副市長都一直阻擋松湖變電站解決方案是事實,「她當了副市長也提不出更好作法,這也是事實」。《今周刊》早在2022年5月,第1324期《台灣電網危機》探究供電危機成因,不能只爭論「缺不缺電」,因為電網的脆弱,是眾多因素加總現象。(原文刊載於2022/5/4,更新時間為2022/11/22)

日期:202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