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不願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不願共有6191項結果
政治社會

國民黨高市長補選李眉蓁出線 這三點是主因

明天就是高雄市長補選登記最後一天,今天確定由有3屆市議員資歷的李眉蓁上陣,與民進黨陳其邁對決。國民黨中央認為,李年輕、在地是優勢,也顧及黨內和諧等,都是李出線的原因。

日期:2020-06-23

保險

只會賣儲蓄險的唯二國營壽險 臺銀、郵政轉型面臨嚴酷考驗

臺銀人壽與郵政壽險是過去幾年來市場儲蓄險的銷售大戶,隨著儲蓄險退場,凸顯出這兩家國營壽險的經營困局,但轉型恐怕困難重重。

日期:2020-06-23

台股

儲蓄險退場 更要學會理財 混搭配置打造高耐震組合

隨著ETF與特別股等金融商品發展成熟化,能打造「低波動增值」組合的選擇愈來愈多,投資人若用心學習理財的話,將可創造遠比儲蓄險更佳的報酬率與獲利。

日期:2020-06-23

台股

振興券點燃內需、五月營收見端倪 這14檔「解封受惠股」升勢旺

隨著疫情趨緩、補助明朗,原本面臨生死存亡難關的觀光、餐飲產業,終於盼到生機。不過,哪些才是實質受惠股?從5月營收或許可以一窺究竟。

日期:2020-06-23

科技

「過來人」看廣明、惠普和解戲碼 認清「三件事」台企才能避踩反托拉斯法紅線

台灣法制師承德國,卻對英美法系不夠了解,尤其是反托拉斯法,接連讓台灣企業跌跤。此次的廣明案、10年前的面板產業反托拉斯案,都是台灣企業的最佳借鏡。

日期:2020-06-23

情感關係

拒當下流老人的第一件事,立遺囑是負責的舉動,怕有個「萬一」!

「等有時間了再說」與「要是當時做了就好了」兩件事,合起來叫「來不及」,這就是《今周刊》出版這本「拒當下流老人」特刊的初衷。即使你年收入達平均水準,只要發生突如其來的「萬一」像是過度醫療搶救下,讓你活得生不如死,龐大醫療費、失智失能、甚至父母未預立遺囑,交代財產等身後事,結果家人爭產,不勝唏噓。一夕之間,世界崩塌,你的「不變」並無法「應萬變」。

日期:2020-06-22

國際總經

中印衝突加劇!印度民眾怒喊「應對中國千刀萬剮」、把房子裡的陸貨扔出去

<編按>《今周刊》為您精選《紐約時報》最具價值的全球時事,人文、財經、科技、進步的新聞報導,給您最快速、最前瞻的國際視野。

日期:2020-06-20

科技

2025年恐難逃「停電」?! 再生能源供給的挑戰

2025年大年初二,你按照往年慣例,準備拜年禮,跟著老婆、帶著小孩,到岳父家拜年。岳父岳母擺出滿滿一桌年菜招呼回娘家的兒孫們,大夥兒正在餐桌上聊天八卦時,忽然啪的一聲,停電了。

日期:2020-06-18

焦點新聞

憤怒的醫師、噤聲的廠商、困惑的病人…解析自費醫材上限風暴:政府為何陷入好心辦壞事窘境

健保署訂定「自付差額醫材上限」一案,引發醫界大反彈,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這個政策的初心是因為台灣有很多人無力繳交高額保險費、希望給弱勢民眾合理自費差額。然而,醫界的不滿難道只是因為利潤?自付差額醫材上限真能保障病人的權利?這背後的緣由究竟為何?

日期:2020-06-17

政治社會

用「差額上限」顧民眾荷包 健保署慘踢鐵板

健保署六月八日公告,針對八大類民眾自付差額特殊醫材訂出上限,卻引來醫界強力反彈,衛福部長陳時中因此出面緊急喊卡,這項高舉著維護消費者權益大旗的政策,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日期:202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