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周五(12/8)氣勢如虹,開盤攻高至17465.35點大漲186點,電子金融傳產3族群全面發功,終場收在17383.99點,上漲105.25點或0.61%,站上所有均線,不過周線終止連5紅。觀察3大法人籌碼動向,外資買超 152.09 億元;投信買超6.16億元;自營商賣超35.89億元,3大法人合計買超122.35億元。外資11月大買2,400億元,加權指數價量齊揚,歸納台北股市4大亮點,資金潮、技術面中長紅、櫃買創高氣勢、企業業績底氣可以看出什麼訊息?接續12月還有什麼強勢標的可以追蹤?
日期:2023-12-08
外資認錯,猛烈回頭。金管會5日公布,外資11月淨匯入112.57億美元(約合新台幣3,519億元),證期局副局長高晶萍表示,此一數據為史上單月新高紀錄,今年前11月外資累計淨匯入207.85億美元,也寫下史上次高,僅次於2003年的前11月淨匯入的224.13億美元。
日期:2023-12-06
隨著AI、5G科技快速發展,加上全球節能減碳潮流推動下,電動車成為新時代智慧移動工具,臺灣身為科技之島,從物聯網、雲端運算與半導體等軟硬整合,備足量能迎向電動車科技浪潮之巔,「2023大肚山電動車產業高峰論壇」4日在台中清新溫泉飯店B2國際宴會廳登場,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董事長施茂林、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與行政院院長陳建仁皆出席與會,共同見證電動車成為臺灣產業下一個兆元產業科技競技場。
日期:2023-12-05
財報如何看?是不少投資者想學習的課題。透過財報揭露的獲利數字,有助找出營業狀況穩定,有成長潛力的個股。理財顧問吳家揚表示,掌握財報數字能夠提升在股市中獲利機會,他建議投資人從元大台灣50(0050)成分股中篩選每股盈餘(EPS)連續五年大於3元、毛利率大於30%、現金流量為正的個股,同時避開可能成為地雷股的公司。
日期:2023-12-04
我來幫尹前部長上一堂總體經濟學的課,馬政府時期的經濟部長尹啓銘先生,最近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台灣經濟風急浪險,政府在哪裡?」他對今年政府一直下修的經濟成長率很有意見。
日期:2023-12-02
今周刊編按:外資11月來認錯回補台股2400億元,創史上單月最高,12月1日開跑第1天台股並未跟隨美股道瓊周四(11/30)大漲520點氣勢,開低後向上拉至平盤之下,權值股台積電小跌,陽明(2609)、長榮(2603)漲逾1%,AI股廣達(2382)跌勢稍重,下跌逾2%,200元再度失守。美股道瓊收月線,11月漲幅逾8.8%,總算打破連3月下跌紀錄,S&P 500月線漲8.9%、那斯達克指數也漲10.7%,均創下2022年7月以來最佳月。而外資在台股11月集中火力加碼半導體、IC設計、手機及金控股;買超金額以台積電685.64億元最多,聯詠、聯發科等居次;買超張數由中信金奪冠;持股比率增加最多是敦泰,激增20個百分點,帶動股價飆漲64%。
日期:2023-12-01
今(30)日新麥(1580)、三能-KY(6671)、德麥(1264)三大烘焙業者,共同舉辦聯合法人說明會,不僅透露各自的未來布局,更齊聲看好明年烘焙市場將有更大成長。
日期:2023-11-30
昨天(29日)帶團到富田電機公司苗栗銅鑼廠區參訪,富田總經理張金鋒親自接待,他提到,未來特斯拉(Tesla)一定會「蘋果化」,此外特斯拉也要求供應商兩年內要在台灣以外地區生產,至於日系廠商則是接下來與台灣合作最密切的夥伴。這些對電動車產業的重要觀察,值得在此與大家一起分享。
日期:2023-11-30
南光創辦迄今60年,這一甲子的歲月,如同台灣本土製藥業發展的縮影,本書以南光化學製藥總經理王玉杯的個人歷史為時間軸,書寫其出身、童年、求學至大學畢業嫁入南光製藥後的成長記事。
日期:2023-11-29
2024大選日程逼近,五大工會舉辦「工」辦勞動政見會。其中,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允諾當選後,將建立機制鼓勵資方勞退提撥比例高於6%、針對新時代環境擬定新勞動法令,也允諾會根據社會共識面對勞保改革議題。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則允諾勞保基金撥補入法、召開勞保年改國是會議以凝聚共識,將以減稅鼓勵企業加薪;他也提出「便民、利民、愛民」的「新三民主義」,鼓勵企業朝此方向前進。不僅如此,談到勞工關注的「還我七天假」等議題,侯友宜坦承要恢復這七天假「實在做不到」,但他主張「行憲紀念日」放假、勞動節全國放假,生理假也將從一年3天提高至6天。對於勞保改革議題,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允諾,每年保證撥補勞保基金1000億元是「救急」,若當年有稅收超徵就會撥入;他也主張當選後儘速召開勞保改革國是會議討論,並表示若要找執行力最強的人(改革),「一定要選柯文哲」,因為「我最沒包袱」。柯文哲也強調,大家應將「65歲退休」的觀念「從腦袋抹掉」,未來應繼續工作、繼續花錢、繼續玩。他認為現代人平均壽命延長,台灣勞參率從50歲以後大幅下降,因此也希望透過「壯世代計畫」,否則勞動力會不足。
日期:202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