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燈泡案、林奕含專訪,到龍發堂解散,《報導者》從2016年至今長期關注精神疾病議題的各個面向,真實記錄其與整體社會複雜多變的關係,相關報導即將由衛城出版社於12月出版《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知名導演吳念真特為此書寫下推薦序,透露「台灣最會說故事的歐吉桑」與精神疾病之間跨越40年的淵源。
日期:2019-11-19
因為錢雖然不是我花的,但這個厄運會找上我,應該有其意義。後來我發現,要不是我這麼努力還債,根本看不到原來自己有這麼多潛力。我堅信,當我給出美好的能量,相對的,對方也會給出我想要的價值。我總是這樣對待這個世界。
日期:2019-11-18
「我的童年是在鄉下度過的,那時候的醫療沒有很發達,可是大家都過得很快樂,那是很自然簡單的生活......」陳秀丹醫師,十多年來她站在最前線,為勢孤力單的末期病人爭「生死權」!能有這份打樁入心的決定,源自於她單純的快樂童年。
日期:2019-11-17
在你經歷哀傷的過程中,務必記住食物無所謂好壞。你能夠、也應該享受食物,但絕不要再讓食物主宰你的心和理性。
日期:2019-11-15
編按:給住院家屬的一封信。雖然文字帶了點負面,但卻是護理人員長期累積的情緒。醫病關係,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當我們越想要家人恢復健康,就越需要平靜自己的心情,和醫護人員做最有效的溝通,這才是良好之道。
日期:2019-11-15
有「第一名的外資分析師」美譽的異康集團首席資深顧問楊應超,從投資銀行退休後,有個老師送了藏頭詩給楊應超,藏著「應為當為,超然自得」字眼,點出他如今的生活寫照─過著財務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楊應超的花錢觀與消費習慣數十年如一日,是你我想像不到的。
日期:2019-11-14
阿偉飲品專賣店創辦人吳志偉原是水電師傅,30歲那年突然萌生強烈的「前中年」危機意識。「水電工是辛苦的體力活,我常在想能做到幾歲,退下來還能做什麼。」危機感揮之不去,深覺人生黃金創業期的衝勁熱情有限,不想坐等「做不動再說」,沒有猶疑考慮太久,看準當時已有崛起之勢的手搖飲,決定轉行。
日期:2019-11-14
日前,在演講場合遇到一位穿著背心的志工,她熱心介紹當地的設備和環境,大家邊走邊聊,原來這位張媽媽已經退休,閒下來後和以前的同事出國旅行了幾趟,還去上了手機攝影課學習自拍,也幫女兒帶孫子,忙的不亦樂乎。
日期:201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