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多數學生專注在自身課業,她十三歲就創辦臉書自學社團,成員已破三十萬!為了照顧學生心理健康,她更創版提供同儕匿名抒發管道,「自助助人」的行動,讓她獲得今年「總統教育獎」肯定。
日期:2023-07-05
編按: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韓元兌美元大貶,讓還在華頓商學院求學的作者「紐約居民」遭遇經濟危機,學貸金額暴增,超過2億韓元(約合台幣480萬)。為減輕學貸壓力,她咬緊牙關,一天當兩天用,加緊修足學分好提早畢業,投身華爾街的喧囂戰場。從麥肯錫的商業分析師做起,歷任JP摩根與花旗集團的投資銀行併購部門,走過職場上對亞裔、對女性的歧視與不友善,以及初入市場的虧損與不安,她將成功方程式裡的「努力」函數放到最大,成為了華爾街裡僅1%的避險基金交易員。走過華爾街自金融海嘯後再起的最長牛市,她親眼見證諸多傳奇人物的投資理念與交易策略,也經歷過一次次來自市場與職場的震撼教育。她看到,金融天才犯的錯,其實與大眾投資人無異,當你能從他們身上汲取教訓,避開五大陷阱,就能讓你的投資之路立於不敗之地。
日期:2023-07-04
編按:一位小兒科醫師最近在臉書上自爆「我打了我的小孩」,後悔過去過度寵溺孩子,導致已經唸國小中高年級的孩子,在生活教育和自理能力不足。他決定改變教育方式,更嚴格地對待孩子,包括各打兩個小孩50幾個巴掌、打完小孩叫他們睡、睡了再叫起來打,導致後來小孩連睡覺都怕。這一行為引起了廣泛討論。
日期:2023-07-03
「媽媽,妳還好嗎?」小丹拉開紗門走了出來,一臉擔心地問。早春的澳洲,氣溫乍暖還寒,小丹這兩天又生病了。趁中午我的工作告一段落之際,走到後院的木階上坐下發呆。「嗯?我沒事呀!你怎麼會這麼問?」對小丹突如其來之舉,我驚訝地說。「妳看起來……好像不太開心。」小丹一邊說著,一邊輕輕到我身邊坐下,默默地環抱起我的手臂。
日期:2023-07-03
30歲,是怎樣的流水年華?阿嘉說,30歲那年,他的朋友大都在追逐愛情,結婚生子,喜獲麟兒。不然,就是工作穩定或積極創業,努力打拚美好的未來。只有他,永遠記得30歲那年,是他人生中最黯淡無光的日子,準確來說,應該說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悲傷歲月」。
日期:2023-06-30
過去,我們總以為只要認真努力,擁抱簡單的成功公式:心無旁騖,犧牲個人生活,一心一意往上爬,辛苦總會有代價。如今,我們領悟到人生不是一路往上衝,高峰過後可能就是谷底;不管是誰,現在多閃耀、多風光,有一天都會走下坡。當人生從走得光彩奪目變成走鋼索,該如何活出新意義?
日期:2023-06-30
編按:今年62歲的林夕憑〈某種老朋友〉(主唱 林家謙)再度入圍第34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本名梁偉文的林夕,出生於香港,曾在1999年憑王菲的歌曲《臉》及2010年憑張惠妹的歌曲《開門見山》,兩度奪下台灣金曲獎的流行類最佳作詞人獎。林夕於1980年代中期開始作詞,是香港樂壇創作極多作品的填詞人,作品包括粵語、國語歌詞,當中有超過三千八百首膾炙人口的作品。林夕以填詞速度高、產量多而著名,曾只花45分鐘便能填寫一首歌詞,被稱為「香港詞神」。2015年香港雨傘運動,林夕使用「特殊領域有貢獻者」方式長居台灣,並取得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正式定居台灣。以下為《今周刊》682期2010年1月報導。
日期:2023-06-30
PChome網路家庭在今天(28日)舉辦股東會,董事長詹宏志談起近期的虧損,認為這一波低潮堪比2006年股價跌到20元之時,未來怎麼救?
日期:2023-06-28
2023.11.17編按:第60屆金馬獎頒獎典禮11月25日登場,林柏宏以電影《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第二次問鼎金馬影帝,與搭檔林柏宏雙雙入圍最佳男主角。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的林柏宏,是演藝圈知名的「高學歷男神」,大二那年參加當時最火的選秀節目《超級星光大道》,靠著一首《小情歌》奪下高分。雖在10強止步,但也因此後來才被導演傅天余相中演出電影《帶我去遠方》,正式開啟銀幕之路。在《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林柏宏飾演的男同志毛邦羽,纏上刑警許光漢的原因不只為了冥婚,其實心繫陽世未了的心願,在劇中,毛邦羽與父親的衝突、與前男友的藕斷絲連到與吳明翰的相互扶持,都讓人越看越喜愛這個角色。事實上,林柏宏駕馭喜劇能力堪稱同輩男演員中的佼佼者,7年前就以《六弄咖啡館》拿下金馬53最佳男配角,今年金馬60入圍名單一出爐,最佳男主角獎就被稱為「死亡之組」,看到自己與許光漢同時入圍,驚喜萬分的林柏宏也忍不住發文大喊「不敢相信!!!」兩位男主角是否會讓金馬影史再添一組雙蛋黃影帝?粉絲與《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導演都同樣期待。(以下為林柏宏接下台灣世界展望會「飢餓三十」活動代言人時,今周刊的隨行專訪)
日期:2023-06-28
寫這本書是我步入60歲之前,回顧前半生時出現的一個構想。我想知道接下來的餘生,我計畫要做什麼。在我年輕時,認為活到60歲就已足夠了,因為當時的平均壽命不是很長,能活到60歲已經算很不錯了。但時至今日,情況早就不同了,比起60歲,多活20~40年已經很常見。但遺憾的是,我們的文化仍然被過去這種活到60~65歲就夠了的觀念深深影響著,導致超過這個年齡層的許多人都抱持著得過且過的心態活著,失去了生活的目標與熱情。最重要的是,大多數的老年人不知道如何維持健康和活力,從而剝奪了他們積極生活的能力。現在我們的壽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長,每個人都想知道如何在晚年活得更好。所過得有意義。這種心靈目標可以讓我們在每個當下都活得鮮活有意思。缺乏靈性的生活,即使活到80歲也會感到無聊和毫無意義。寫這本書時,我主要想的是那些超過40歲的讀者,他們正開始思考如何規畫後半生的生活。但是,這本書也可以幫助到任何人,不論年齡大小,只要是想擁有一個有意義的充實生活,都可以從這本書獲益。畢竟有一件事是不可避免的:除非我們不幸早逝,否則總有一天會步入老年期。規畫美好的老年生活,應該像規畫職涯或繳納退休金一樣正常。每一個人都要面對「老之將至」這個事實,而你現在的生活方式將對你今後的幾十年生命產生巨大的影響。
日期:2023-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