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外送需求高,但外送員卻更難跑單!每天進出不同餐廳和住宅區、穿梭在雙北疫情熱區,除了每天的接觸頻次高,也得送餐給居家隔離或檢疫者,甚至餐期高峰期的搶單競爭變激烈,要想維持一定的收入,只能繼續跑跑跑!
日期:2021-07-01
高雄市鳳山區某棟大樓累計5人確診新冠肺炎(COVID-19),經疫調研判,應是先後搭乘同一部電梯造成互相感染。聽到電梯染疫,很多人會刻板的以為都是透過電梯按鈕傳染的,但其實電梯的感染源比你想的更無孔不入,胸腔重症醫師黃軒提醒,只要電梯風扇一啟動,病毒根本像是「群魔亂舞」,那麼搭電梯時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日期:2021-07-01
編按:曾獲「華人楷模年度人物」、馬來西亞拿督鄭博見不幸罹患新冠肺炎,原本症狀輕微、在家自我隔離的他,染疫14天後病情急轉直下一度命危。從鬼門關走一遭回來,拿督鄭博見公開染病全過程,他以自身經歷奉勸確診病患一定要做血液和肺部X光檢驗,了解自己的真實病情。 事實上,台灣與國外都曾發生多起COVID-19 患者,猝死在家中的悲劇,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說明,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如果合併「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該患者的症狀會讓許多醫師大感驚訝,原本認為這些缺氧的人應該已經處於休克狀態,但他們往往卻意識清楚可以正常應答,甚至還能滑手機。由於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發現不對勁要送進急診時,往往已經太遲了。 然而,在疫情延燒時期,冒然衝急診是很危險的舉措,那麼,在家自我隔離的確診者,該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出現「隱形缺氧」呢? 黃軒醫師強調,民眾不必過度恐慌,德國研究顯示,COVID-19確診者中,只有32%會出現「隱藏缺氧」症狀。另外,出現合併隱藏缺氧症狀的染疫者死亡率只有18%,甚至比出現合併典型呼吸困難衰竭症狀的染疫患者死亡率約30%,還要來得更低。 黃軒醫師建議, 若是輕症或無症狀患者不安心,可以考慮購買「血氧濃度計」或是有些智慧手錶就有提供血氧偵測功能,若低於90%就要提高警覺。 美國的作法也很值得參考,一開始由醫護人員確認輕重症、分艙分流後,輕症或無症狀患者在家自我隔離期間,由家庭醫師遠端視訊看診、隨時掌握病情,這也值得台灣借鏡。 最後,再次提醒,此時千萬不要輕易衝急診室,不但讓醫療量能負擔加劇,由於急診室可能充滿各種變異病毒,不小心帶病毒回家就得不償失囉。 以下是大馬拿督鄭博見染疫的親身告白:
日期:2021-05-24
今日本土確診再添286例,1名確診患者死亡。而和平醫院今稍早也傳出有5人染疫,外界憂心院內感染是否重新上演;目前國內已經有11間醫院爆出確診案例,讓現在吃緊的醫療量能備受考驗。為了降低染疫風險、澄清假訊息,指揮中心、金管會也都宣布相關訊息及措施,另外也呼籲民眾加入「疾管家」Line群組,方便民眾使用實聯制。
日期:2021-05-20
近來國內疫情嚴峻,短短5天內已累積千例本土確診,先是讓雙北進入「三級」警戒,指揮官陳時中昨(19)日再宣布,全國即刻起升至「三級」,令全體上下無不膽顫心驚,因應接下來的防疫措施。在全台一片憂心忡忡之餘,前陣子出現了勵志防疫神句「看好了世界,台灣人只示範一次,在兩周內解除三級警戒!」但事實上,有醫師不樂觀嘆,「不用再幻想兩周後回到正常生活,兩周內不要上升到第四級半封城就屬萬幸。」
日期:2021-05-20
國立宜蘭大學校方今證實,一名安心上工者(勞動部派遣短期工)確診,該名確診者主要在學務處幫忙,工作4天,主要協助管理男宿舍。學校接獲衛生局通報後,為求審慎,男、女宿舍都必須快篩;目前留宿男、女共589人。另有12名教職員與確診者接觸過也會一併進行篩檢,等一切確認都沒問題後,宜大將立即清空宿舍、全面消毒。
日期:2021-05-19
新北市一名新冠肺炎確診者5月14日由家人陪同南下屏東寺廟參拜,中央疫情指揮中心16日公佈該名確診者曾至恆春鎮高山巖福德宮、車城7-11便利商店等處,從取得的影像紀錄發現,個案及陪同者全程配戴口罩,因此,軌跡所到之處除由屏東縣衛生局、環保局協助業者進行環境消毒及防疫作為,暫停營業外,並通知短暫接觸的14人自主健康監測。
日期:2021-05-16
勞動節前夕,勞動部首次表揚模範移工,彰顯他們對台灣社會的貢獻。但得獎者期望政府除了頒獎,也能提供完整的職訓與支持系統,讓外籍人士更無後顧之憂地為這片土地貢獻心力。
日期:2021-05-05
個頭嬌小,張著靈活大眼,一走進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所有人都感染到蕭彤雯滿滿的活力。專業醫藥記者出身,現職健康節目主持人,一般人一定覺得蕭彤雯對自己的健康管理很有一套,她坦言過去從事高壓的新聞工作,該有的「職業傷害」她一樣也沒少,甚至還在鬼門關前走了好幾遭!命撿回來後,才讓她對健康人生有了不同體悟。
日期:2021-04-20
現代年輕人家庭工作兩頭燒,若家中長輩有長照需求,家人又無法協調分攤工作,實在難以獨立負擔照顧責任。若不想將長輩或家人送往安養院,聘僱外籍看護是唯一選擇。站在雇主家庭角度,想請一名「專業看護」卻來了一個「會獨立思考、有情緒的人」,期待落差容易產生衝突。另一方面,外籍看護隻身來台,不僅要學習語言、適應文化,24小時住在雇主家,壓力其實不小。若照顧患有失智、癱瘓或疾病重症的家庭,勞心勞力的照顧工作非一般人能想像。這些年來,關於雇主與外籍看護之間摩擦或爭執,受照顧者受外看虐待的社會新聞層出不窮。外籍看護不堪受照顧者性情多變,控受虐、甚至逃脫也時有耳聞。本文從法律面出發,給照顧家庭、照顧家屬參考,若與家中外籍看護產生衝突,該如何避免紛爭、又有什麼眉角?
日期:2021-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