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善終是許多人最想要的,但往往事與願違、得在醫院走完最後一程,健保署將在9月擴大居家整合照顧計畫。衛福部長薛瑞元周一(7/31)接受聯訪時表示,目前國際上都希望推動「在宅住院(Hospital at home)」,就是把家當成醫院,原本需要在醫院中施打的管制藥品、抗生素,未來可以帶到家裡使用,目標做到居家安寧的給付與醫院相同。
日期:2023-07-31
曾小姐是獨生女,由父親獨自撫養長大。父親因病過世之後,她是遺產的唯一法定繼承人,繼承了父親的存款500多萬元及多張股票。曾小姐的祖母不滿兒子的遺產全部由孫女繼承,便提出告訴,說兒子的存款及股票其實全都為她所有,是她以兒子的名義借名登記。如今兒子過世,這些存款及股票應返還於她,不應由孫女全部繼承。阿媽竟會跟孫女爭產?令人不免懷疑:「哪有這麼誇張?」是的,在我執業的這些年裡,就遇過很多客戶因為贈與、遺產等財富傳承及稅賦問題前來諮詢,為了遺產,彼此從親人變仇人的也不算少。很多家庭真的為了一棟房子、一塊土地、一張保單,甚至一小筆存款,母子交惡、兄弟互告;也有長者提早安排好財產分配,子女們卻在拿到房子土地後,就把老父老母棄之不顧,看了令人心寒。
日期:2023-06-14
《病主法》施行滿4年,預立醫療決定書簽署人數卻成長緩慢,問題可能卡在三道門檻,政府須協助醫院端和民眾端逐一破除。
日期:2023-03-08
前知名體育主播傅達仁,因晚年飽受胰臟癌所苦,在2018年6月搭機飛往瑞士,進行安樂善終,享壽85歲。傅達仁之子傅俊豪周一(3/6)首度站上立法院衛環委員會發言台,盼能通過《尊嚴善終法》,允許接受安寧到一定程度仍無法減少痛苦的人,可以無痛、快速地離開。不要像他父親一樣花費巨資、長途拔涉,最後客死他鄉。
日期:2023-03-06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世界莫不受到衝擊與挑戰,三年多以來,確診與死亡人數持續急速攀升,醫院在第一線防疫前線作戰的同時,背後還有醫務社工默默協助醫護人員與病患家屬,搭建醫師和病家的橋樑,作為安頓與安心的後盾。向來持續關注醫療環境的南山人壽慈善基金會,攜手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發起「南山醫務社工獎」,就是希望能透過這個獎項,讓大眾看見醫務社工的努力奉獻,也為社會帶來正向影響。
日期:2022-10-03
74歲的成大醫學院護理學系名譽教授趙可式,59歲時確診乳癌,化療後身體暫時恢復,然而2019年發現癌症骨轉移,且已到第四期,若不做治療處置,醫師評估存活期只有半年到一年。當安寧之母成為安寧病人,趙可式坦然面對,身為晚期癌症的病人,她已做好5個準備,迎接終點。
日期:2022-08-19
人生的路,誰不是死路一條?從母親身上看見的豁達,不用未知的事來折磨已知的人生。當觀念改變,人可以活得很自在。
日期:2022-02-21
編按:2014年,《今周刊》曾製作〈許台灣美好未來的30張關鍵選票〉封面故事,從經濟、社會、人權、政治各層面提出亟需革新的30個進步觀念,8年後檢視,當年的主張已有諸多落實,例如:修正《文化資產保存法》、完成「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建置、同性婚姻合法、《民法》下修18歲、病主法上路等等。1312期封面故事〈讓台灣更美好的進步主張〉,我們再次從制度面著手,持續推進台灣社會進步。報導涵蓋勞工權益、全民健康安全、產業發展與防弊、國家留才制度、強化政經體質五大面向,盤點20個對你我生活有重要影響卻不合時宜的法令。
日期:2022-02-11
充足的醫療服務與長照機構,是因應人口老化的兩大政策支柱,但長期而言,全民健保與長照皆面臨資源不足的困境。不過,只要各解開一項限制,就能大幅紓解兩者的財務壓力。
日期:202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