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共有297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11-22
投資理財

散戶每人每年要賠38萬!短線投資 vs. 0050,10年報酬差多少?達人帶算驚人數字「滿滿的韭菜」

為什麼我們不鼓勵散戶去做短線交易?或許可以從以下這個地方發現原因。

日期:2024-11-12

投資理財

老父土地贈與兒子,生病求扶養竟遭封鎖...送錢給子女換不到孝順!律師從遺產稅試算:手頭至少留●元老本

一位爸爸將名下的土地贈與給兩個兒子,過了5、6年,由於生病狀況不佳、無法工作,生活也開始有些困難,於是求助於孩子。結果孩子竟然拒絕協助,還封鎖爸爸、斷絕聯絡……爸爸只好一狀告上法院,地方法院判決土地所有權回到爸爸的名下(可上訴)。

日期:2024-11-07

保險稅制

買房給子女怎麼送最省稅?17歲少年買2千萬房產「錢全是爸媽給」:靠1神操作「贈與稅變0元」

在台北,一名17歲的少年成功購買了一棟價值2千萬的房子,卻沒有被課徵任何贈與稅。這背後的秘密,竟然是父母的神操作!

日期:2024-11-07

保險稅制

大兒子欠卡債,媽媽想把房產過戶小兒子,以免被扣押...贈與、買賣、遺囑繼承,哪種方式最節稅又安全?

有一個媽媽很憂愁,因為他的大兒子欠了卡債,只有小兒子結婚沒有欠款,她很擔心未來過世後,她名下唯一的房子恐怕被大兒子的債主扣押,所以想要把這間老房子過戶給小兒子,這樣就不用擔心未來房產被扣押?

日期:2024-10-25

保險稅制

繼承億元透天店面,他用「這方式」省300多萬遺產稅,想賣房竟得繳逾千萬土增稅,問題出在哪?

遺產稅節稅有很多方式,其中夫妻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可讓遺產總額大幅減少,可少繳很多遺產稅,是最常見,也最好用的遺產稅節稅妙招。專業地政士表示,這招用在現金、股票等遺產確實很好用,但用在不動產可能踩雷。

日期:2024-10-16

投資理財

【理財憑中信|直播間】中國信託銀行解析財富傳承四大議題 堅定守護財富 成就家族共好

大傳承時代來臨,您準備好了嗎?二〇二五年臺灣將正式進入超高齡化時代,越來越多人步入壯年、老年,辛苦打拼一輩子的財富,該如何合理、安穩分配給下一代或是家人?無論您是受雇上班或者自行創業,這都是人生下半場至關重要且無可迴避的課題。

日期:2024-10-16

職場生活

不只贈與免稅額244萬元!贈與子女財產選對「日子」 最多一次拿走近1400萬元免繳稅:唯獨1例外

每人每年都享有244萬元的免稅額,許多父母都會在這免稅額度內贈與財產給子女,替女子的未來提前做好規劃。不過你知道嗎,除了244萬元的贈與免稅額,其實還有100萬元的「婚嫁贈與扣除額」,也就是說,加上原先244萬元的稅額,雙方雙親4人合計上限可贈與1376萬元。但要注意的是,「婚嫁贈與扣除額」僅限子女,不適用於媳婦、女婿。

日期:2024-10-04

投資理財

老翁送子女4300萬,扣免稅額靠「1招」再省4百萬贈與稅!資深地政士曝眉角:送房、送錢差很大

父母親若要將大筆資產轉移給兒女,與其直接給錢,不如先幫忙購置房地後再贈與,更能起到節稅作用。專家舉例,4,300萬元現金贈與子女,扣除免稅額244萬後,4,056萬還需繳483.4萬元稅款;若是將該筆資金拿來購置辦公室,就能用土地「公告現值」及房屋「評定現值」申報,能發揮節稅效果。

日期:2024-09-26

投資理財

參與都更原來還有稅要繳?究竟有哪些稅?何時過戶給子女最能節稅?

一般民眾對於參與都更後,需要支付哪些稅金?又有哪些稅賦可以減免?這些都更的稅賦問題,特別邀請國富浩華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業會計師林松樹及政大地政士聯合事務所地政士藍天佑,來協助讀者們釐清。

日期:2024-09-24

產業時事

朱敬一等4學者發聲明,憂業界建言難免有私益「未必能輕信」…行政院回應:確認後才會形成政策

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顧問會議甫落幕,中研院士朱敬一,和3名顧問發表對於經濟發展顧問會議的幾點提醒指出,大規模地聽取體制外的聲音,似乎是表示體制內的人訊息不夠周全,但仔細觀察又非如此,因為許多產經部會首長原本即來自民間。他們認為,來自業界的委員理所當然為自己的利益發聲,他們的建議10分之9,難免有利益之私或視野之限,未必能輕信,而類似會議最大的受災部會,就是財政部。對於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朱敬一等顧問建言,行政院代理發言人謝子涵表示,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於今年9月3日召第一次顧問會議,政府由衷感謝與會機關(構)、事業、產業代表或具有相關領域學識經驗之專家學者,就國家現階段與未來所面臨的問題,提供務實建議。謝子涵指出,會議中各位顧問的意見表達多元,這些基於促進臺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政策建議或公益的建言,提供政府部門許多新想法。而顧問會議的建議結論將會在後續經濟發展委員會或跨部會會議中交換意見,並經過確認後才會形成政策,並非直接形成政府政策。也希望藉由不斷地相互對話,讓政策能夠取得最大程度的共識。

日期: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