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黃國良,是台灣第一個靠虱目魚拿到歐盟認證的超級養殖戶。 他的魚蝦更是一般價錢的三倍! 但他卻回憶:「受極端氣候影響,常常一夜醒來,魚蝦全都暴斃,兩三百萬眨眼就沒了。」 極端氣候下,經驗已經不可靠,到底他是如何靠AI人工智慧翻轉危機,而AI又是怎樣拯救台灣的養殖業呢?
因為「牠們」,台灣再次揚名國際,通過聯合國認證的國際搜救犬,全亞洲只有九隻,但是有七隻,都在台灣! 而牠們也是在台南維冠大樓,即將屆滿兩周年的此時,生還者最想感謝的對象:「謝謝你,讓我還能與家人團圓。」
汶萊第三大外銷出口產業:藍蝦,是全球第一家獲得歐盟有機水產認證的養殖業者,然而他們最近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最後竟由台灣幫忙解決。 同樣由台灣協助解決的農業事蹟還不少…以後在國外走路可以驕傲地抬頭挺胸啦!
28歲的許伊妃,是臺灣第一位獲得日本認證的送行者,回台後創辦終活規劃公司和光里,推動科技記憶保存、躺棺體驗,讓「死亡」不再只是禁忌話題。 第一次納棺對象甚至找來自己的媽媽,練習時還能搖醒她,讓許伊妃直呼「真的是賺到」,以送行者角度與大家分享如何好好生活,讓生命旅程中不留下遺憾。
台灣的海鮮愈抓愈小、愈來愈少?漁業署長張致盛坦言1980年帶近沿海漁業可捕撈40萬公噸,近年剩不到一半,只剩18萬公噸,漁獲量雪崩式的下滑,漁民們也很有感,坦言:「魚真的越來越難抓!」 為了讓海洋資源永續,南方澳鯖魚扒網友善船隊自主規劃捕撈的期限,政府也同步推動漁業管理辦法,漁民配合改變,而消費者也可以透過「飲食」,購買具備永續海鮮認證標章的產品,每一個人都可以為海洋盡一份力量。 一起來看海洋保育與漁業經濟該怎麼做,才能讓台灣的海「年年有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