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青春年華的歐歐,在22歲時被宣判罹患血癌。但,她用了她的瘋狂,打破了一般人對病人和醫院的想像。也因為這場病,歐歐讓家人重新認識她,對她來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安樂死不是自殺,是痛苦逼著他們(癌末病人)要跳」 原本遠赴瑞士準備「安樂死」的資深前主播傅達仁,到最後一刻突然決定喊卡,這當中的煎熬心情,他娓娓道來....
病患因疾病末期卻被家屬要求搶救到底,只因:「沒搶救親人就是不孝」,尤其是那些沒有在身旁照顧病患的家屬,不了解病程而執意搶救,病人救不回性命又增加痛苦,甚至指責長期照顧者為何放棄急救家人,就連醫師也兩難,不搶救還可能挨告。 曾任台大醫院副院長的陳榮基醫師,推動安寧緩和醫療超過30年,「醫生觀念是救生,從沒被教過要護死。」台灣從1990年推行安寧緩和醫療,至今評比已名列亞洲之冠,善生到善終之路該如何好好說再見。
一位罹患肝癌的病人,需要一個肝臟移植來挽救生命。雖然他的兒子願意捐肝,但病人有長期的酒癮問題,可能會造成手術移植失敗…
一位罹患肝癌的病人,需要一個肝臟移植來挽救生命。雖然他的兒子願意捐肝,但病人有長期的酒癮問題,可能會造成手術移植失敗…
在最黑暗的時刻,醫務社工如同微光,協助病人與家屬面對治療過程中的經濟、照護等挑戰,讓病人安心就醫,家屬也能夠減輕一些負擔,並照亮無數生命的重生之路。
「死亡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在醫院中面對臨終現場,聯合醫院前總院長黃勝堅說:「很多人怕談死不吉利,等要談已經來不及……徒留遺憾和痛苦。」 究竟面對死亡,我們該用什麼態度、怎麼安排?本屆的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上,黃勝堅前總院長要告訴你,提早「這樣做」不但更安心,還能讓你的「死亡」帶來更多的「愛」。 「病人用生命教會我,死亡的意義,是為了自己活得更好,更是為了讓那些你所愛的人,活得更好。」
「一個快60歲的腦癌重症病人,站在舞台上,準備舉起比她自己還要重的槓鈴,全場都安靜了下來,連主持人都喘不過氣……」張良勤回憶起媽媽參加健力比賽時的場景時說:「她舉起的那一刻,真的很為她驕傲!」 在一旁的媽媽唐玉珍也激動的表示,從沒想過老天跟她開了個大玩笑,在55歲罹患腦幹腦癌,卻反而讓她對生命有更多的體驗,甚至成為全台灣第一位腦癌健力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