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共有265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5-13
產業時事

戰火催化下 碳關稅將上路、八年內擺脫對俄能源依賴 歐盟兩政策力挺 能源轉型布局契機浮現

俄烏戰爭爆發後,歐盟加快能源轉型腳步,相關類股、指數表現優於大盤;但業者提醒,綠能產業發展與政府支持力道息息相關,也是最大的投資風險。

日期:2022-03-16

職場生活

一日種樹馬拉松,讓222棵樹深根校園!綠色冀泉:要花10年為全台100校「種下3500棵原生樹」

20220222,是充滿幸福數字的日子。綠色冀泉社企在評比最幸福的城市宜蘭縣進行一日種樹馬拉松,活動由台北南欣扶輪社贊助經費,位於宜蘭縣的佛光大學擔任首站領頭羊,大隱國小、清溝國小及三星國中等中小學共襄盛舉、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特別規劃專區種樹成林,從上午九點至下午五點總數種下222棵台灣原生樹,一日巡迴各校共同執行十年百校國寶樹計畫,為地球把樹種回去。

日期:2022-02-22

產業時事

眺望2022年產業大趨勢

疫情、暖化、科技戰;塞港、通膨、晶片荒,送走不平靜的2021年,2022年的產業前景如何?工研院「眺望2022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日前登場,因應全球2050淨零碳排目標,大會以環境永續為題,點出四大國際趨勢,並提出全球三大價值鏈重組方向,指引產業掌握嶄新年度的重要趨勢,以利全球策略布局。

日期:2022-02-11

產業時事

耗時4年紀錄福島核災!義大利紀錄片導演:核電最大的風險是人

12月18日「重返核四」公投將至,正反論戰持續延燒,網路上也再次流傳2015年紀錄片《福島:一個核的故事》(Fukushima: A Nuclear Story)片段。《今周刊》專訪該紀錄片導演馬提歐.加利亞爾迪(Matteo Gagliardi)分享他在福島的所見所聞,試圖從10年前的福島核災經驗,重新思考核能議題。

日期:2021-12-16

產業時事

中華社會設計永續發展協會 推動ESG突破疫後經濟發展

台灣同島一命拼戰新冠疫情的成績斐然,不只產官學各界跟進世界潮流疫後振興,全台各地有志解決社會問題的個人、地方創生團隊及社會企業亦以一己之力拼搏經濟,於日前(12/10)共同組織成立「中華社會設計永續發展協會」,以社會設計模式提出方案解決社會問題、並以資源循環零廢棄的原則促進在地經濟與生態環境共好、推動企業導向環境、社會、治理(ESG永續投資)為宗旨。ESG是由環境保護(E,environment)、社會責任(S,social)和公司治理(G,governance)三字組成,以企業實踐ESG永續投資策略,不需要減利或非營利,從產官學攜手共同解決社會議題,再推進解決氣候變遷危機,著重環保、社會正義及企業運營並同時開展市場,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取代競爭。

日期:2021-12-14

產業時事

大立光、安隆…公司治理兩樣情!黃志芳:ESG將是未來企業核心競爭力

上月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落幕(COP 26),顯示各國越來越重視全球暖化議題;而國家人權委員會(人權會)主委、監察院長陳菊今(6)日出席公開活動引述貿協董事長黃志芳文章,強調「ESG是未來國際趨勢,像海嘯一樣來臨」,時值全球供應鏈重組時機,台灣企業需要調整轉型,以因應國際對於ESG要求,才能與國際競爭。

日期:2021-12-06

職場生活

不只有沙漠,非洲也有暴雨和大雪

撒哈拉沙漠橫跨非洲,面積甚至比全美國大!近日來台灣正經歷嚴重的乾旱,久久沒有足夠的降雨,供水開始緊縮,使大家再次關注全球極端氣候的問題。極端氣候的肇因來自於全球暖化,而全球暖化的原因是溫室氣體的排放。若是如此,非洲國家的工業化程度是全球倒數,經濟活動仍然以第一級產業為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遠低於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然而非洲卻飽受極端氣候的影響。

日期:2021-12-06

公投專區

公投說明會》「三接不遷」會如何?林惠真用「海鮮鍋」比喻 詹順貴:遷三接對中南部居民不公平!

四大公投案將於12月18日登場,中選會於今(24)日舉辦第3場電視意見發表會,下午1時聚焦「藻礁公投」(第20案)。正方代表人為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林惠真,反方代表人為前環保署副署長、本全律師事務所律師詹順貴。

日期:2021-11-24

產業時事

聯合國氣候峰會啟示錄 ——從失望中找到希望

一九三六年,美國文壇大家費茲傑羅 (F. Scott Fitzgerald)曾行文寫道:「考驗一個人是否具有高度智慧,可以看他能否心存兩個相反的概念,卻無損於其思考能力。例如,發現事態令人失望時,但仍然下定決心找到希望。」隨著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大會在英國格拉斯哥市 (Glasgow)落幕,這段話或許是最好的注腳。一九七個成員國承認,要將全球暖化程度 (相較於工業革命前水準)限制在攝氏兩度以內,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各國仍展現拚搏的決心。

日期:202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