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消費者越來越重視健康,期待購買優質農產品!我國的產銷履歷制度今年邁向第12個年頭,今周刊特別一一介紹九位產銷履歷達人,分享農民守護農業與食安的故事,也揭露產業最新的良食新商機!
日期:2018-11-22
林姓農友憂心忡忡地來到教學醫院掛號,手中盆栽原本該是茂密濃綠的五葉松,卻從葉梢開始枯黃,經診斷後,發現並非是蟲害,而是土壤電導度過高,導致植物吸收水分及肥料能力下降。
日期:2018-10-03
他種的日本品種網紋洋香瓜(一般消費者習慣稱為哈密瓜),數量不多,一年只有一千個、每個最高賣到一二○○元,每逢中秋產期將至,開放預購後,一周內幾乎就能全數銷售一空。想買?明年趁早!
日期:2018-07-26
農委會號稱十年要將農藥使用量減半,但在管制措施的落實面,廟堂與江湖間卻存在著極大差異,販賣證明虛報、產銷模式無法順應安全採收期、市售通路抽檢潛規則⋯⋯在在影響農藥管理的準確度。
日期:2018-06-14
受氣候異常衝擊,今年芒果產量「50年來最慘」,芒果農欲哭無淚,但屏東枋山一位果農,維持高收成,並賺進滿滿的外銷財。
日期:2016-08-11
「不能解決食安問題的政府,就是一個不及格的政府。」這是蔡英文在競選時所做的宣示。 520國宴中,蔡英文用一張張食材履歷身分證, 悄然地掀開英世代的食安革命。 在食安恐慌的時代,打著溯源當道的食品身分證, 身價鍍金多兩成,成為農業顯學,也造就了台灣新一波的良食商機。
日期:2016-07-20
台灣農作物殘留農藥超標事件頻傳,近日是手搖飲料店中鏢,下次恐會是其他蔬果。許多學者專家力推建立植物醫生與農藥處方箋制度,宜蘭與高雄美濃已實驗成功,但中央推動修法過程卻遭遇重重阻力,為什麼?
日期:201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