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日前宣布17項國安因應措施,倡議武統的中配亞亞則被取消居留等,中研院院士陳培哲等多位學、政界各界75名人士,在周三(3/26)發布《捍衛台灣民主法治與和平安全聲明》聯合聲明,聲稱台灣言論自由被壓縮,還喊話政府「懸崖勒馬」。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則回應,台灣是民主社會,自由與民主是國家根基,總統府尊重也捍衛不同主張者的言論自由。但郭雅慧也強調,對於鼓吹對台發動侵略戰爭、仇恨與強暴犯行,已觸犯聯合國公約明訂的犯罪行為,是對台灣自由民主國家體制的挑戰,也抵觸民主與言論自由的紅線。
日期:2025-03-26
一九三三年三月十四日,戈培爾被希特勒任命為德國宣傳部長, 他把潛意識暗示的理論用到政治宣傳,有如野火燎原燒向全歐洲,最後卻燒死全家。
日期:2025-03-19
1938年,也就是納粹德國入侵波蘭的前一年,法國與英國為了備戰,將約25–30%的政府預算用於國防支出。當戰爭爆發且法國淪陷後,英國迅速提高國防支出,將大約50%的公共支出投入戰爭。
日期:2025-03-18
一九六一年,漢娜.鄂蘭以記者身分前往以色列,採訪納粹戰犯艾希曼的審判,並於報導中提出「平庸的邪惡」觀點,為邪惡增加新定義,對當代政治哲學帶來深刻影響。
日期:2025-03-05
在被美國總統川普任命為「政府效率部」( DOGE )負責人後,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就持續協助川普縮減聯邦政府的規模。然而,激進的政策也引起許多美國公務人員的不滿,川普與馬斯克最終決定以「解雇」的方式,應對那些不願配合的公務員。隨著馬斯克周邊的爭議不斷增加,對馬斯克感到不滿的民眾數量似乎也在持續增長,甚至就連英國都出現了諷刺馬斯克的廣告。
日期:2025-02-27
川普的「美國優先」並非其原創口號,而是美國歷史上孤立主義的一再反芻。第一位飛越大西洋的傳奇飛行員查爾斯·林白,在二戰爆發前曾在全美極力鼓吹美國應遠離歐洲戰爭。而在1992年共和黨初選中,挑戰老布希的派崔克·布坎南,則批評美國介入伊拉克與科威特的戰爭,並反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主張美國應專注於自身利益而非全球責任。這些歷史人物不僅塑造美國政治的孤立主義,更成為川普政策的靈感來源,使「讓美國偉大」成為影響全球的政治信條。
日期:2025-02-25
德國國會大選將正式終結梅克爾路線,極可能勝選的新總理梅爾茨人高馬大、嗓門也大,主張限縮移民、刪減官僚、警告「中國風險」的路線,與美國川普高度雷同。
日期:2025-02-12
包括台積電大客戶輝達(Nvidia)、蘋果、字母(Alphabet)、微軟等科技七雄,明年營收獲利會如何?外資預測,科技巨擘2025年仍將表現亮眼,但領先差距會縮小;整體而言,明年美股牛市可望持續奔馳,但大盤漲幅將趨於正常,不及這兩年的急升20%以上。
日期:2024-11-24
許多專家警告,AI正對人類生存造成威脅。但也有其他專家認為,這種警告是杞人憂天。如果今天講的是核武,大家都很清楚危險所在;但講到AI,就很難看懂這究竟是危險在哪?從工業革命的歷史,就能幫助我們瞭解這場新的「AI革命」與生俱來的危險。
日期: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