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428)在中國電動車強勢出海之下,不少分析認為,德國作為歐洲汽車產業的代表國家,或將成為未來直接面對衝擊的「海嘯第一排」。
日期:2024-04-30
「今年,將是『它』的勢力大幅改寫全球版圖的一年⋯⋯。我們,正處於一個進退維谷的窘境。」說話的是歐洲汽車研究權威機構波鴻研究中心主任、德國汽車教父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
日期:2024-04-30
(今周刊1428)過去一年,在內部經濟環境欠佳的背景下,談到中國經濟時,除了近年頻繁出現的房地產危機與消費不振外,總不時還會看到這麼幾個詞彙:出海、內捲、新三樣、新質生產力,以及產能過剩。究竟,在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脈絡下,這些詞彙的意涵是什麼?回望過去一年,在外界一片高調的「唱衰聲」中,中國經濟又有哪些「變與不變」?《今周刊》一年一度的「兩岸三地一千大調查」,為您深度解析。
日期:2024-04-30
中國電動車強勢崛起之下,全球電動車競爭激烈,電動車大廠特斯拉網站週五 (19 日) 顯示,將其 Model Y、Model X 和 Model S 汽車在美國的售價下調約 2,000 美元 (約台幣 6.5 萬)。
日期:2024-04-20
科技創新與量產殺戮並存:兩個世界,各自奔馳!中國工信部出面示警:新能源車產業陷入無序競爭,項目盲目上馬,重複投資。今天全中國新能源車預計增產20%,到達1125萬輛,造車成了全民運動,華為,小米也進來了!
日期:2024-01-20
今周刊編按:電動車議題大熱,因此比液態電池更穩定、同時具備續航力與安全性的固態電池,也成為市場關注重點,儘管業界粗估固態電池可能要2025年才有機會進入量產,但各大車廠也透過投資、甚至自行研發卡位固態電池生態鏈。固態電池製造商輝能在法國投資超級電池工廠有重大進展,週四(8/3)晚間宣布,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通過法國政府對輝能高達15億歐元(約新台幣510億元)補助案,將在2029年前階段性獲得補助,該工廠預計直接聘雇人數為3000人。輝能5月才宣布,投資57億美元(約新台幣1754億元)在法國北部興建1座超級工廠,這也是該公司在海外第1家、也是最大的工廠。執行長楊思枏當時受訪時表示,由於台灣成為美中關係緊張的焦點,希望在海外建立基地,以確保能長期維持營運,「我們不再是一家台灣公司。」不過,經濟部長王美花得知這訊息後表示,她有跟楊思枬通話,了解後知道這個誤會大了。楊思枬對她解釋,是因為要到歐洲去佈局,才會說「不僅僅」是台灣公司,並非說不是台灣公司。(原文刊載於2022/1/27,更新時間為2023/8/4)
日期:2023-08-04
新一集的不可能任務已經上演了,劇情很應景地加入人工智慧的實體(Entity),還有鄧恩讓車子自駕,自己則忙著指引伊森空降火車執行任務。美國特斯拉公司是最先推出汽車自駕,其股價這兩天的下跌,投資人對其下降的毛利率是過度反應了。
日期:2023-07-24
一樁震驚台灣與日本業界的人事案,為什麼可能是鴻海造電動車實力「再進化」的關鍵?關潤,這位日本汽車人,未來將如何翻轉這家手機代工霸主的造車思惟?
日期:2023-02-08
過年前寫了一篇台積電第一個歐洲廠落腳德國,分享五百多次,大家很喜歡引述台積電總裁魏哲家業界友人「clear mind大俠」(這位友人,魏哲家曾稱讚他文章寫得很好、有「clear mind」)的這幾句話:「台積電現在真的是到處搶劫啊」「台積電現在是到世界各地,拿了當地政府的鉅資補助,在當地大客戶列隊恭迎之下,大剌剌的四處圈地為王,然後,還順道把當地半導體廠商的武功給廢了。」這篇就是本來很瘋狂想在除夕夜寫的續集,「台積電歐洲設廠,究竟是怎樣把當地晶圓廠武功給廢了?」
日期:202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