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府上周傳出已要求美國國務院,檢討全球駐外使領館的員額,有些使領館可能被要求縮減10%人數,而且包含華府派駐外國的外交官及本地聘用的工作人員。有國內媒體報導,功能相當於美國大使館的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不僅在農曆新年前凍結人事,使新進人員年後無法報到,內部也草擬可能裁減的人員名單,要上報至華盛頓。對此前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認為,他不清楚內情,但確實有些國家的美國使領館不見得需要如同以往的龐大外交團隊,例如在北京的美國大使館,惟希望AIT仍保有目前的人員規模,以促進台美關係繼續向前。
日期:2025-02-24
我近日在學校看到很多類似這樣的消息:「美俄談判恢復關係,烏克蘭被排除在會議之外。」
日期:2025-02-22
日產汽車與本田汽車雙雙在周四(13日)董事會通過,終止雙方的事業整合談判,為這齣持續近兩個月的日本企業連續劇,暫時畫下休止符。然而,這意味鴻海有機會成為日產的救世主嗎?根據日本媒體觀察,從產業政策、外人投資限制、地緣政治風險,以及美國意向因素來看,只要鴻海不是只甘心做個投資人,而是更深入參與日產汽車的經營決策及日常管理,日本政府就很可能封殺鴻海併購日產。若真如此,這齣日產連續劇今年肯定將「繼續演出」很長一段時間。
日期:2025-02-13
川普總統上任不到一個月,已經大刀闊斧,雷厲風行的發布了創紀錄的行政命令。雖然他與馬斯克推行的許多政策已經被幾位聯邦法院依據憲法規定而阻擋,許多台灣政治上比較偏綠的的媒體與名嘴們,仍然發表了一面倒的推崇的言論。對此我覺得有必要提供一些我的看法。
日期:2025-02-09
本田和日產汽車之間的業務整合談判破局!日產周三(2/5)已決定撤回與本田就經營整合達成的基本協議書(MOU),後續是否重新展開協商,或僅純電動汽車(EV)繼續合作,將在今後另行討論。消息一出,日產股價應聲大跌逾4.8%,而本田股價則是暴漲超過8%。消息人士透露,本田曾提議在2/1前將日產收為子公司,但日產因將失去經營主動權而強烈反對該提議,合併談判本身也有可能失敗。日本讀賣早前報導,日產汽車高層周二(2/4)表示,「幾乎不可能滿足兩家公司股東都能接受的條件,已經不可能了」日本伊藤忠綜合研究所早前曾提出觀點認為,如果需要出手救援陷入經營危機的日產汽車,其實鴻海比本田更適合,因為現在日產最需要的不是擴大生產規模,而是開發新產品的速度,這點鴻海明顯更有優勢。
日期:2025-02-05
汽車零組件大廠東陽2024年營收首度衝破25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自結每股稅後純益(EPS)超過7元。今(3)日開工,東陽舉行新春團拜,東陽總裁吳永祥頂著「紅頭髮」現身,兌現就任時的承諾,並宣示2025年目標是「紫氣沖天」,尤其汽車售後服務(AM)市場將持續拉大與競爭者距離。
日期:2025-02-03
2025年全新的三大海運聯盟正式營運,全球航商大者恆大是未來新趨勢,長榮(2603)、陽明海運(2609)各有聯盟的合伙,三大聯盟成員各有不同的專長、航線互補性大增,各家業者可以降低資本支出,不用每條線配置大量船舶,又能提供客戶更綿密的航線服務。
日期:2025-01-01
鴻海成為日本汽車新力量的機會,真的失之交臂了嗎?日產汽車與本田汽車於周一(23日)下午在東京召開共同記者會,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將討論把雙方的管理層級整合至一家新成立的控股公司,希望在2025年6月完成談判、簽署合作協議,並於2026年8月前成立控股公司。雙方希望藉此得以快速開發電動車及軟體整合,以維持兩家公司在全球汽車市場的競爭力,並計劃把控股公司在東京證交所上市(IPO),原本日產及本田汽車的股票則下市。日本伊藤忠綜合研究所認為,如果需要出手救援陷入經營危機的日產汽車,其實鴻海比本田更適合,因為現在日產最需要的不是擴大生產規模,而是開發新產品的速度,這點鴻海明顯更有優勢。也有日本汽車線資深記者認為,就算鴻海這次沒能入主日產汽車,也可能早就鎖定下一個在日本的購併對象了。
日期:2024-12-23
(今周刊1460)一顆「戒嚴」震撼彈,毀了尹錫悅的政治前途,曾風光過、摔跤過的老對手們李在明、曹國則乘勢又起,同為執政黨的精英韓東勳也成焦點人物。無論未來誰能主宰青瓦台,他們都還有難關要過。
日期:2024-12-11
<編按>《今周刊》為您精選《紐約時報》最具價值的全球時事,人文、財經、科技、進步的新聞報導,給您最快速、最前瞻的國際視野。
日期: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