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共有1064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5-02-16
投資理財

國泰世華信用卡陷中資爭議「多次發聲明滅火」 發生什麼事?官方怎回應?事件懶人包一次看

國泰世華銀行近日遭到媒體報導,其信用卡核心系統承攬商雖為新加坡公司,卻具有中資背景利用海外子公司繞道來台承接資訊系統升級專案,引發個資外洩疑慮。國泰世華第一時間澄清,並發聲明強調合作的承攬商無論是股東結構、合作過程都符合法規,與客戶個資無涉,部分網友仍不買單,質疑其說法、揚言退卡、移轉資產;國泰世華2/14也再次聲明澄清。

日期:2025-02-15

產業時事

清大博士赴美交換1年,返台借200萬創業…光焱從太陽能「慘業」攻進半導體,亞馬遜太空實驗室是客戶

太陽能電池市場起家的量測設備廠光焱,成功轉型,打進全球影像感測晶片大廠,以及光達、航太供應鏈,去年上半年毛利率逾6成,成為光電量測上的要角。

日期:2025-02-05

職場生活

電音波拉提得獎診所|琢美妍時尚診所:先醫再美美學之道,用醫美專業來守護美麗人生

近年來,醫學美容逐漸普及,電音波、針劑微整等療程成為許多愛美人士追求年輕與自信的重要選擇。然而,前不久因患者前往進行電音波醫美療程引發的醫療意外,再次為愛美人士們敲響警鐘。

日期:2025-01-03

職場生活

不當研究員籌650萬創業,把別人做不好的事做好…「樂居網」用資訊透明吸流量,明年將上興櫃

「樂居於2017年上線後,改變了很多人買房子的決策,因為我們讓房價透明化,資訊更容易搜尋。」樂居創辦人李奕農有感於房地產價格和資訊不透明,儘管當時政府已推出實價登錄,卻礙於資料雜亂、很難搜尋,興起不如自己做一個以使用者需求為主的網站想法。2014年底,才32歲的他向親友募資650萬元創業。架構網站時,以「地圖」方式呈現區域房價,一上線立刻在業內造成轟動。2020年樂居官網月流量已突破百萬,現在一個月有120萬名不重覆使用者。根據Similar web網站流量,樂居僅次591房屋交易網,是台灣第2大流量房產網站。為了永續經營並招募優秀人才, 2021年第4季於創櫃版掛牌,預計明年上興櫃。

日期:2024-12-13

產業時事

別想再赴美待產「生寶寶拿綠卡」!156年來制度川普稱太荒謬…上任就要修法禁生育旅遊:全家都遣返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預料將在明年1月就職後,首先改變美國行之有年的移民制度,並取消外籍人士赴美「生育旅遊」、嬰兒取得美國護照與社會安全碼等福利。「華爾街日報」指出,川普移交團隊已準備處理上任後的法律訴訟。

日期:2024-12-10

產業時事

催生溫泉博物館、推立法護育北投石...許陽明爬梳百年北投寫歷史!謝長廷:古蹟守護的史詩級故事

編按:本書作者許陽明先生被譽為台灣古蹟守護的第一人,二十多年來,他與妻子管碧玲及其團隊從北投起步,20多年來克服了重重挑戰,推動全台灣超過一百棟歷史建築成為法定歷史資產。許陽明在本書中為讀者細細爬梳了北投的過去,除了深入追溯北投溫泉的歷史,還親赴日本九州,尋訪相關歷史人物的後代,寫下屬於溫泉鄉的百年傳說。從天狗庵、星乃湯到北投石的發現與保護,都展現了許陽明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以及傳承珍貴歷史文化的使命感。(以下為前行政院長、前駐日台灣代表處大使謝長廷推薦序,寫於2024年1月)

日期:2024-11-29

職場生活

雙11來了,2024節慶行銷大解密:56%消費者最愛短影音「零售佈局關鍵3件事」

2024 年已進入最後一季,來到最讓零售/電商業期待的銷售旺季。過完萬聖節,緊接著雙 11、雙 12、聖誕節、跨年、農曆新年長假陸續登場…,可以說是品牌行銷的黃金檔期。

日期:2024-11-06

產業時事

曾被通路商、藥廠看衰 從虧千萬到年賺一個股本 做交友軟體的大叔賣魚油 登momo銷售王

軟體商尚凡子公司大研生醫,魚油產品二○二一年登上電商momo、屈臣氏銷售冠軍,去年賺逾一個股本;而這一切,其實是從兩位步入中年的科技人,想做「給自己吃」的保健品開始。

日期:2024-10-23

投資理財

1年只買1次0050,存股10年報酬率150%!達人「勝率公式」試算:一文揭只看報酬率的2大盲點

年化報酬率是可以用來衡量一個金融商品真正帶給你多少回報。之前夏綠蒂剛畢業的時候接到一個電話推銷,說每月存1千元,報酬率20%,當時心想也太好了吧,但報酬率真的有這麼高嗎?後來仔細查了資料,才知道對方口中的報酬率是累積報酬率,要持續投資20年給20%的累積報酬率,這樣仔細算下來,年化報酬率比銀行定存還差…這篇文章一起看一下,什麼是投資報酬率、什麼是年化報酬率,搞懂之後就不會變高報酬率騙了。

日期:2024-10-18

投資理財

別怕賠小錢,才能賺大錢!他用50萬滾出3千萬,獲利58倍體悟:關於「停損」你該避免的蠢事

2010年8月《今周刊》曾報導過我的一個操作實例,2009年時,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透過股票操作,將原先52萬元的資產成長到325萬元。該帳戶在2010年底成長到499萬元。(編按:截至2024年6月19日,這筆資產已經持續成長到3,073萬元,16年多的時間,創造出超過58倍的獲利)不過,我最想強調的,不是這個績效的結果,而是創造出這個結果的方法,因為在股票市場中只要方法對了,處處都充滿賺大錢的機會。此外,創造上述這個績效結果的好方法,我在這幾年也做了一些調整,從原本的「好公司」、「好價格」、「大賺小賠」,調整到「好公司」、「好價格」、「買低賣高」。主要的原因,是我觀察到只要投資人能用好價格,買到好公司,通常股價的短線波動就無須太過在意。回顧2015年,我因為太堅守「負15%小賠」的停損原則,被迫將許多未來具有成長性的好公司停損賣出。除了拖累當年績效外,從結果來看,每檔當時被停損的股票,後來股價都出現飆漲的走勢,讓當時看似理智的「停損」決定,最後淪為愚蠢的交易行為。此外,從多年來的實戰經驗也顯示,「好公司」一旦被賣掉,很多時候,都很難再買回來。欣慰的是,每一次跌倒的經驗,都提供了未來變得更好的養分。時序進入2022年,雖然受到美國聯準會暴力升息的影響,加上台海危機,讓當年度的台股大跌22%,但不再停損「好公司」的決定,不僅讓我2022年只小虧1.28%,更奠定2023年、甚至2024年獲利扶搖直上的基礎,也讓我愈來愈深信:短線上,市場「或許」會忽視一家「好公司」的真實價值,但長線上,市場「絕對」會反映「好公司」的真實價值。(節錄作者孫慶龍自序)

日期: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