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俄烏戰爭威脅全球糧食供應鏈,加上極端氣候致農作欠收,國際穀物價格應聲大漲,各國掀起糧食保衛戰,全球陷糧荒。聯合國糧食計畫署(WFP)警告,多達3億4500萬人正面臨飢餓威脅。
日期:2023-04-19
台灣大學昆蟲學系名譽教授石正人,從東大教授鈴木宣弘引述古巴革命家、日本詩人的字句「無法做到糧食自給自足的國家,是奴隸之邦⋯⋯算不上真正獨立」為引子,闡述其對台灣逐年下降的糧食自給率的憂慮,提議以「黑水虻」妙用來解決廚餘、雞糞等廢棄物問題,盼能達成政府推廣的「循環農業・和諧共生」境界。
日期:2023-04-11
從古代的以物易物,到如今使用貨幣進行交易,「消費」是必然存在的行為,同時也牽動國家整體經濟。但不論購買服務或商品,都會使用到地球資源,但能源終究有限,若不改變「大手大腳」的消費行為,終有一日面臨耗竭困境。為此,《機智購物生活》一書探討消費行為對個人心理、環境影響,並提出一場「思想實驗」:倘若人類停止消費,會發生什麼事?
日期:2022-10-14
三一.七%、九百公噸、一一八%,這三個關鍵數字的背後,代表的是國際糧食危機風暴正步步逼近台灣。而台灣居高不下的進口糧食依賴度,也讓農畜龍頭大成集團提高警覺,早早啟動部署。
日期:2022-05-25
兩個多月來爭議不斷的《國土計畫法》終於塵埃落定,但修法延長公告期限本身,無法化解中央與地方在國土發展計畫上的矛盾,後續如何與民眾溝通,更是棘手問題。
日期:2020-04-29
農委會大刀闊斧推行「大糧倉計畫」,鼓勵農民轉作玉米、小麥、黃豆等本土雜糧,希望在二○二○年增加雜糧面積至三萬公頃,以提升台灣糧食自給率。在政策理想的背後,面臨的往往卻是重重困難的推行問題,然而在嘉義縣義竹鄉卻有青年農夫翁育群組成的「義竹雜糧生產合作社」,一肩扛起生產者與行銷者的雙重任務,把長久以來斷裂的生產端與行銷端銜接起來,把故鄉的「豆」產業做大,成為有競爭力的高經濟作物,吸引更多青年農夫加入,成為推動地方創生的新力量。
日期:2019-11-12
為搶救連年下降的稻米消費量,農委會積極為台灣米找出路,但網路媒體「上下游新聞市集」調查發現,最常見的米食加工品「米粉」,竟不是米做的!有近九成的品牌米粉主原料竟然是玉米澱粉,含米量不符合國家標準,長期食用更可能營養不均。
日期:2013-01-31
爭議超過十年的高屏大湖開發案,近日重啟環評差異分析審查,開發必要性成關鍵。水利署企圖縮小開發規模、變更取水方式,取得社會支持,然而台灣是否還要「挖良田、花大錢蓋水庫」,值得各方深思。
日期:201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