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平均壽命延長,意味著人們有更多時間安享晚年。

然而多數人只做「生涯規劃」,卻不知做「生死計畫」,面對生命必將迎來的最終旅程,你會怎麼安排餘生?

看完整文章
最後一哩路,
3000人大調查
Q1:有一天我們會離開世間,對於財產、私人擁有物、後事安排,你是否做好準備?
Made with Flourish
Q2:你認同自然死嗎?
所謂「自然死」,即是「安寧緩和醫療」,當病情進入臨終時,不特意以外力延長死亡過程(如心肺復甦術、插管等)
Made with Flourish
Q3:你簽署「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Do not resuscitate,DNR)了嗎?
Made with Flourish
Q4:你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Advance Decision,AD)了嗎?
「預立醫療決定書」是一份事前表達醫療意願的文件和規劃書,在未來一旦「符合特定臨床條件」時,可以選擇「希望」或「不希望」接受維持生命治療及人工營養/流體餵養。

※特定臨床條件:包括末期病人、不可逆轉之昏迷、永久植物人狀態、極重度失智、衛福部、其他經中央疾管機關公告之疾病等5種情況。
※維持生命治療:如插管、壓胸、電擊、洗腎、抗生素等。
※人工營養/流體餵養:如靜脈注射、鼻胃管等。
Made with Flourish
有效問卷:3217份
訪問對象:全台50歲以上民眾(居住地涵蓋20縣市,各縣市佔比2.5~6.9%)
安寧療護註記
台灣推動安寧療護多年,儘管國人多數認可這個觀念,但對於安寧仍存在許多迷思,認為安寧療護就是等死、放棄治療,甚至跟「安樂死」劃上等號。

事實上,安寧療護有多種形式,也不是只有住在醫院才能接受治療,能依病人心願選擇居家或在社區,在生命最後階段得到妥適安心的照顧。

終活清單規劃
源自日本的終活,意指「為了人生終點而進行的準備活動」,目的在於對人生最後一哩路預作準備,消解了對死亡的不安,讓人不留遺憾與負擔的告別。

這包括整理財務狀況、預立遺囑、預做醫療決定、老後斷捨離、身後事的安排等等,但終活需要做的只有這些嗎?

他們如何說再見
生命如同一輛列車,旅途中乘客來去去,然而到站離站,總有人要下車,面對告別,有太多不捨與牽掛,對誰來說又是容易的呢?

我們採訪了8個案例,分享他們如何說再見。也許是至親離開、痛別摯愛後,體悟放手是對方留下的生命禮物;也或許是透徹生死後,學會接納失落、珍惜當下,不讓遺憾成為羈絆彼此的枷鎖。

詩人說,離別的渡口找不到相送的花,那就致上祝福吧!願我們在離別來臨時,都能安心出發,無憾道別。

—— 追劇清單 ——
挑個劇吧!
終活
清單
遺願
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