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今周刊

一起挺過去 台灣關鍵14天戰疫

一起挺過去 台灣關鍵14天戰疫

1274期

專訪>陳建仁:台灣人深刻的自覺和責任感,讓我對度過疫情很有信心
防疫戰>李秉穎:理想狀態,疫情高峰會在7到14天後過去
物資戰>全聯老董林敏雄親自巡點,哪裡缺貨立刻調齊
疫苗戰>高端500萬劑原料備妥,「產能、交期沒問題」
老謝:烏雲下,台股的3道曙光

●方舟投資執行長 凱薩琳.伍德
重押的特斯拉股價急殺、核心持股頻遭空襲
「破壞式創新女王」旗艦基金淨值慘跌
散戶投資人為何不離不棄力挺?

Q1獲利、殖利率雙高績優生 這十檔逢低買
5天兩度限電 備轉容量這樣粉飾缺電現

  • 優惠價: NT$80
  • 原價: NT$99
此商品已完售
政治社會

連鎖效應》封城疑慮下 民間投資、製造業、匯率都要小心 當我們不再是疫情「例外」 台灣經濟須留意三大風險

4月底,主計總處預估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有機會挑戰5%以上,「當時,我就認為這個數字恐怕高估了。」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國源這麼說。他的理由很簡單,國發會的景氣對策信號在2、3月連續亮紅燈,「這代表景氣過熱,也代表台灣目前的經濟產出已經超過生產條件,熱度撐不了太久。」

科技

鴻海、緯創、和碩……台廠供應鏈也頭痛 晶片荒、印度產能急凍 蘋果遇兩大逆風

蘋果本季將迎晶片缺貨、印度製造腳步亂等兩大逆風,這1季解決不了的難題,恐延續至下半年才得解,考驗著蘋果與旗下供應鏈的智慧。

科技

鴻海首季稅後純益年增1251%! 為何市場仍對劉揚偉展望說法失望? 原來疫情影響「這兩件事」

鴻海第1季再度繳出「3率3升」成績,但法人詢問今年毛利率是否能達到7%目標,董事長劉揚偉卻表示改以EPS(每股盈餘)為重,這之中,難道暗藏什麼玄機?

傳產

銅價發燙上看1.5萬美元 誰是大贏家?檢視「毛利率」篩出供應鏈受惠股

隨著外資券商將銅價目標設至每噸1.5萬美元,銅價已反映在不少相關概念股上。 不過,銅價與電子股息息相關,相關供應鏈誰受惠?誰又會受害?

政治社會

扛起來,挺過去

我搭上了計程車,司機是1個60多歲的先生,他用口罩好好地遮住口鼻。車窗外的景色依舊,只是行人幾乎不見了,開車的先生操著台灣國語說:「你看台北沒有人,看起來好乾淨!」我沒回話,只能用未被口罩遮住的眼神,試圖讓他領會我的苦笑。

政治社會

蘋果衝破同溫層

上個月,蘋果(Apple)推出新政策,要求應用程式須取得用戶同意,才能取得IDFA,這是一個資訊安全的新時代到來,全球用戶在虛擬世界的應用,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政治社會

當我們一起走過

終究,這天還是來臨了,本土確診人數飆增,台灣已正式進入社區感染階段,現在,精神喊話或獵巫究責,對疫情都無實質助益。做好你我防疫責任,相信我們能挺過。

政治社會

最危險地方的危險

疫情未見高峰,全球陷恐慌,VUCA時代(指不穩定[Volatile)、不確定[Uncertain〕、複雜[Complex〕,及模糊[Ambiguous〕的狀態)到來,我們該做好哪些心理準備?

政治社會

滾動人生

近日疫情升溫,民眾無不緊盯疫情發展,除了分流上班外,還得面臨全台停電、搶打疫苗等意料之外的「意外」,在起起伏伏的人生中滾動著!

政治社會

台灣關鍵14天戰疫》每位確診治療得花80 ~210萬元! 醫護不是超人 全民如何一起當抗疫英雄?

180、206、333、240,這是5月15日到18日每天增加的新冠病毒本土感染者數字,前副總統陳建仁口中「更聰明的病毒」,安靜而殘酷地摧毀了台灣引以自豪的+0防線。 15日,雙北被迫進入了「第三級防疫警戒 」,這是個警訊,也是個考驗;15日算起的14天,正是能否控制疫情的關鍵,從指揮中心、醫療院所、物資防線和所有民眾,都繃起神經,準備咬緊牙關,挺過去。

政治社會

四千萬補助不要了! 國際金獎人才搖籃拋棄一切 台灣漫畫CCC團隊爆出走潮 文策院做錯什麼?

曾協助眾多新銳漫畫家跨出第一步的《CCC創作集》編輯團隊,因為缺乏信任,決定不再與官方合作。肩負帶動文化產業健全化的文策院,應該從這起紛擾學到什麼啟示?

政治社會

林鴻南撇汙名 願年捐六億仿效國際

全台最大的公益信託「林堉璘宏泰教育文化公益基金」,因為公益支出、控股疑雲,蒙上了「假公益」的汙名。幾經思量,林鴻南終於站了出來,談他的願景,也談他的困境。

政治社會

台灣不缺電神話破滅! 不想重演五天兩次大限電 政府必須做好「這三件事」

4年內發生兩度全國大停電,就算堅持台灣「不缺電」的一方,也無法否認供電不穩的事實。 而台電錯估備轉容量、台灣電網韌性不足,這些都有賴政府嚴肅回應。

理財

女股神基金淨值慘跌 散戶為何不離棄?

凱薩琳.伍德旗下基金過去三個月來遭空頭鎖定,她能否挺過空頭勢力的打擊,將是所有投資人觀察今年股市走勢,確認科技成長股是否續抱的重要風向球。

金融

三銀行搶頭香 先攻「私人銀行」七兆商機

去年底,金管會開放中信、兆豐與上海商銀三家銀行可經營「高資產客戶適用之金融商品及服務」,讓本土銀行開始摩拳擦掌,搶攻過去由外商銀行提供的「私人銀行」商機,宣告財管二.○時代來臨。

政治社會

權威觀點 專業+經驗 公衛學者、前副總統有信心 陳建仁:病毒很聰明,但這一關 台灣人能靠責任心和自覺度過

編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開始流行,時任副總統的陳建仁,運用過去對抗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經驗,與疫情指揮中心密切合作,建構出一套令全球爭相取經的高效防疫體系。而他本人也以公衛專家身分,持續傳遞正確的防疫觀念與知識,成為紛擾社會中的一股安定力量。

台股

老謝解讀》疫情非股市唯一要素 危機入市的好機會 在悲觀情緒中 看見台股三道曙光!

一向是防疫優等生的台灣,防疫出現破口,從華航機師到諾富特防疫旅館,再蔓延到台北萬華茶室、宜蘭羅東遊藝場與新北蘆洲五股獅子會,疫情如滾雪球般擴散。過去一年,台灣防疫有成、國人沾沾自喜,這回防疫出現破洞,雙北同時宣布防疫進入第3級警戒,台灣全島一命,雙北有如封城一般。此時也進入艱困的壓力測試期,投資人信心潰堤,跌勢排山倒海,5月14日為止,台股指數大跌1457.91點,單周跌幅達8.43%。

科技

台股市值二哥搶博通生意 欲攻台廠遲未打下的山頭 悄攻8年 資料中心能成聯發科祕密武器?

在消費性電子產品上,台灣IC設計廠一直擁有高度競爭力,但一到資料中心市場,因要求高穩定度、長驗證期,使伺服器產業幾乎沒有採用台廠的想法。不過在默默布局八年後,聯發科在資料中心領域如今也迎來初步成績。

政治社會

台灣關鍵14天戰疫》每位確診治療得花80 ~210萬元! 醫護不是超人 全民如何一起當抗疫英雄?

「老兵聽到炮彈飛過去的聲音,就知道事情不太對了……。」 台大急診室主治醫師石富元經歷過2003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的災難,18年後,老兵竟然又遇到同樣嚴峻的狀況。5月14日開始,台灣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猛爆惡化,從15日的180個本土病例到18日的240個本土病例,社區感染擴大,過去的太平好日子,忽然不見了。

傳產

和勤兩岸分進搶單 從虧損到EPS十年高

被外界視為特斯拉概念股的和勤,這幾年積極布局中美能源車市場,這家五年前虧損的公司,如何靠著精密沖壓件,一步步重回眾人的視野?

房地產

海悅撐腰 小建商拿下志嘉 躋身上櫃之列

新竹上櫃營建股志嘉建設,近日公告股東會董事改選名單,赫見鉅陞建設董事長褚學忠、海悅國際總經理王俊傑也入列,原來他們透過私募增資方式,取代葉榮嘉家族成為志嘉最大股東。

國際總經

駭客攻擊催化資安商機 ——兼論工業電腦廠廣積

當企業透過網路經營事業成為顯學時,資安的脆弱性,在後疫情時代更凸顯其關鍵。 目前全球逾80%網路安全硬體平台皆由台灣生產,值得投資人關注!

政治社會

現在算便宜?還是貴?

本土疫情持續擴大,台股投資人遍體鱗傷,在眾人「躺平」時,或許,就是絕佳「攤平」時機。

理財

Q1獲利、殖利率雙高績優生 這十檔逢低買

台股正面臨疫情和通膨壓力,出現史上最大跌點,第二季以來漲勢驚人的傳統產業面臨修正。 適逢第一季季報剛出爐,正好檢視個股基本面,提供投資人選擇大幅修正下的資金避風港。

全球股市

聯準會報告明示:高收債、股市「脆弱性已經升高」 兩張圖表 看懂鮑爾擔憂的泡沫危機

聯準會日前公布半年度金融穩定報告,直指當前風險性資產已面臨估值過高的危機,提醒投資人一旦風險偏好下滑,相關資產可能受到極大打擊。

職場

40年磨一劍 昔日學界魯蛇變疫情救世主

一位多次被大學解雇、降職減薪的女科學家,致力研究mRNA,經過千萬次的不懈實驗,新冠肺炎疫苗終於問世,也讓這場疫情看見了曙光,進而揭開這項成果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健康

副作用多、保護力低? 四大類新冠疫苗利弊一次看 接種前必知 專家詳解關鍵七問

台灣疫情陷入新一波風暴,原本施打疫苗處於觀望態度的民眾,開始轉趨積極。目前雖暫停自費施打,但隨著AZ、莫德納疫苗陸續進口,後續國產疫苗再加入,民眾有必要了解施打前後該注意什麼?

生活消費

愛上香氣的中校

香莢蘭經過發酵之後的果莢,有著甜美且令人愉悅的香氣,被全球人喜愛並廣泛使用。但說來有點害羞,當年做麵包學徒的時候,用的都是香草精,所以,過去一直以為香草是液態的。

美食旅遊

世代傳承台菜魂

耐吃、重人情的滋味,是台灣人從小吃到大的台菜古早味。 一開數十年、世代家傳的台菜餐廳,經由新一代接班人的手推新意,老大廚和新主廚的攜手與較勁,讓傳統的經典味添一世傳承、多一分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