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這樣愛台灣
900期我們不只要小確幸,更要大格局
誰說台灣沒希望,還有我們用行動掙脫困局;
我們不偉大,但願意全力以赴,讓台灣變得更美好。
我們不只要小確幸,更要大格局
誰說台灣沒希望,還有我們用行動掙脫困局;
我們不偉大,但願意全力以赴,讓台灣變得更美好。
九二一地震時為災民表達對日本的感謝,喚醒褚炫初的翻譯魂,道地又到位的口譯,讓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指定要她翻譯,客戶橫跨建築與藝術,奈良美智、村上隆、蜷川實花都是她的合作對象。
在精品的世界裡,皮革是較織品更難處理的素材。皮革怕水也怕曬,但皮革的光澤與柔軟,卻又令人愛不釋手。想知道皮革柔軟的魔力與無限可能嗎?這裡有很厲害的皮革品牌,不論是皇室欽點或是德國第一沙發首選,各擅勝場。
介紹「釧路炉端燒」之前,先要介紹其母店「蓮波葉料亭」,說起這家二十多年的隱藏版名店,總括一句:無與倫比。原本堅持不開分店,為何會新開釧路?當招牌菜「蘋果釜」一入口,我就陶醉了!
普丁曾在喬治亞取得軍事勝利,俄羅斯經濟卻在其後的金融海嘯中全線潰敗,普丁雖想在烏克蘭複製喬治亞模式,但其在金融戰場的節節敗退,與國內反對勢力的高漲,似乎已為普丁這場烏克蘭危機大戲,定調為困獸之鬥。
從「一人飽全家飽」的單身理財,到雙薪家庭的四口之家,一對四十歲夫妻各自堅守專業,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力量,結婚十多年累積二千萬元資產,而且只靠「指數型基金」及「保單」這兩項商品。
當日、韓、港股陸續跌破季線,小跌後隨即反彈的台股,表現十分強勁。在成交量未能站穩千億元狀況下,競爭力強、獲利穩健的電子龍頭股、中小型成長股和低價轉機股,值得較積極操作。
台股相對國際股市表現穩健,適逢上市櫃公司陸續公布年報,《今周刊》依據去年全年稅後EPS及今年前二月合併營收,找出十三家從去年到今年成長力道強的公司,值得投資人留意。
生活百貨業者名佳美日前宣告熄燈,美華泰則將接下部分據點,無論是名佳美或美華泰,都與台南出身的平價百貨龍頭寶雅陳家「系出同門」。分合之間,為這個從平價髮飾起家的神祕家族再添傳奇色彩。
在外資賣盤出籠前,大盤維持高檔震盪,但全球主要股市出現轉弱跡象,台股要獨強恐怕不容易。投資人除了短線對投機股和景氣循環股應暫時觀望外,利用去年財報陸續出爐的時機,不妨將資金轉往低本益比個股,以守代攻。
文林苑都更強拆案兩周年前夕,拒遷戶王家所有權人之一王耀德自拆組合屋,讓爭議落幕。一路走來,為該案激烈爭執、每天與怪手打架的王家父子,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接連寫了兩本闡述道家思想的書,元大創投董事長李克明用行動證明自己推廣中國經典哲學的決心;這位大學讀化工、碩士讀企管、博士讀法律的金融界奇才,在中國經典裡找到了許多人生答案,就連選擇投資標的,也是如此。
小豬下痢疫情肆虐,國內豬隻在端午節前就面臨供應不足,預期心理導致豬價大漲。專家認為,平抑豬價措施應留待端午節再出手,避免屆時豬價失控。
馬雲寧冒風險選擇赴美上市,關鍵在於,阿里巴巴正面臨內憂外患,如果無法在市場熱捧時,以最好的價位上市,一旦競爭力下降,股票估值可能不如預期。
徐重仁自統一退休後,成立了「重仁塾」平台,希望為社會培育更多年輕創業家,並貢獻一己之力。在今年第一場的重仁塾半封閉式沙龍講座,只邀請三十位貴賓,眾星雲集、一位難求,只為有機會與徐重仁「一對一」請益。
兩年來,在士林王家伸冤、抗爭的聲音背後,有另外一群人有家歸不得。原三十六戶文林苑同意戶中,不少人因病辭世、退出都更,多次向政府請願未果,只能苦候僵局解套。
陳瑞賓用投資賺來的兩百萬元成立環境資訊協會,十四年來,以「棲地保育」為主軸,推動「環境信託」,讓大眾透過買地等行動,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他們的球技也許青澀,卻足以讓全台籃球迷為之瘋狂。高中籃球聯賽HBL究竟如何從乏人問津的官方錦標賽,蛻變為國內最有魅力的籃球賽事?
生產車載影音導航主機產品的怡利電子,八成五訂單都來自於日系車廠,但怡利電子董事長陳錫蒼竟敢向日資入股說「NO」,當在市場受挫時,他拚死勁研發出更強的新品,終於讓日系車廠回頭倒追他。
《今周刊》編輯團隊自去年底即展開大規模的企畫,希望從悶滯的社會氛圍中,找出一個能帶動全民士氣的集體力量。經過三個多月來的努力,我們發現,這個力量不是由政府主導,也不代表任何單一企業,其實早就散布在我們生活周遭,那就是年輕人的力量。
創業時僅二十六歲的陳聖凱,憑著燃燒自己的熱血意志力,畢業就創業,一路跌跌撞撞, 把「助人」與「營利」結合成一門好生意,替台灣社會企業,鋪出一條成功之路。
幾次見到胡庭碩,他都赤著腳。帶著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出生、十八歲那年嚴重發病後,幾乎要以輔具代步,但他堅持「盡量站、繼續走。」只是,彎身穿鞋容易跌倒,他索性不穿。「但有正式場合還是會穿,像是獲選十大傑出青年!」他幽默地說。
教改千瘡百孔,讓許多家長憂慮,現有的教學是否足夠?但就在體制內的現場,第十一屆Super教師獎得主曾明騰,透過創意課程,啟發學生的天賦,讓學生更具競爭力。
這裡是老家咖啡,一間五十餘年歷史的老房子,是二十七歲店長陳鵬文的老家,也是他與一群年輕人承載「藝術教育」夢想的飛船。
憑著「自己先動手做」、以熱情感動網友參與的方式,專業網路媒體總編輯鄭國威在創業的路上,一次又一次創造奇蹟,在網路媒體群中,闖出一席之地。
從小學就做志工的廖珮含,秉持一股服務他人的熱情,在大學時成立1la1(一拉一)公益平台,她認為做有意義的事很愉快,拉著朋友的朋友,一起為周遭人獻上她小小的服務心意。
矽谷是年輕人創業天堂,台灣也能有一樣環境嗎?邱于芸不空談理論,她讓年輕創業者從租一張桌子開始,打造共同工作空間,降低創業者的成本。
台灣的金控公司乍看之下很大,但沒有一家比得上中國北京銀行賺的錢,只能和二線銀行比;從獲利的絕對值就可看出,台灣金融業的規模有多小,公公併解決不了台灣銀行業規模太小的問題。
毛利率逐步拉升的公司是大投資點,高毛利率公司易拉升獲利,F-貿聯與幃翔皆歷經沉寂再反彈,大多數投資人只看到如同冰山上八分之一的營收下滑,而漏掉公司調整後盈餘大增之成長力道。
就台灣南北而言,北部總令人感到一切都很方便,很有吸引力,南部則不怎麼吸引人,還常遭到嫌棄。不過我重新整理了咱們南北的差異,做了一張簡單沒壓力的比較圖,大家不妨放鬆心情,瞧瞧以下這張圖有沒有為你帶來全新感受......
從開創「無名小站」到進入Yahoo!奇摩,林弘全最精采的起飛期在網路世界展開。切換到人生的第二階段,他更直接滲透你我的生活,帶動起另類的「互助」氛圍!
稻禾餐飲總經理嚴心鏞的二次創業,決定先照顧弱勢孩子,讓他們被感動,再感動顧客,甚至家人。受到嚴長壽的感召,嚴心鏞要證明,社會企業也能創造獲利。
2010年,李取中創辦《大誌》雜誌,由街友擔任販售通路,並對分利潤,讓他們不只有機會擺脫餐風露宿的生活,在人際互動上也較具自信,重展對生活的希望。
東台灣的陽光下,PRADA前頂尖業務、新手農民黃彥儒的笑容溫和帥氣。 現在他手上拿的是新鮮美味、友善生產的花蓮有機水果蔬菜、五穀雜糧,但細心解說的模樣,彷彿仍然待在PRADA專櫃,面對頂級客戶的詢問挑剔,不厭其煩地詳細說明,找到最合適的時尚配件。
主修長笛的謝志偉,算是半路出家。高中因參加管樂團學會吹長笛後,就深深地喜歡上長笛演奏。大學畢業後,謝志偉到澳洲墨爾本留學,他深刻感受到,「有機會和頂尖的大師一起演奏,是很過癮的事情!」謝志偉興奮地說。
羅志偉醉心物理研究,一晃眼過了十多年;沒錢出國留學,台灣設備又陽春,他一路樂在其中,從沒想過放棄,終究受到國際權威雜誌《今日物理》的肯定。
致力於保留原鄉文化的廖鎮洲,沿著古道尋訪獵人的傳統智慧,如今,他常駐烏來的泰雅部落,透過生態池解救生態危機,協助原住民產銷有機蔬菜,也開創烏來綠色經濟的轉機。
姚雨靜,改變樂山教養院命運的院長。她運用各項資源排除萬難,提高身心障礙院生的生活品質,也讓工作人員無後顧之憂;現在,她更希望改變社會對社福的觀念與作法。
二○一二年,四位七年級生因為「旅行」這件事,休學、離職;世俗觀念會認為他們把人生走歪了;但耐心了解,會發現他們的堅持,是為了讓世界聽見台灣的心跳。
正值三十而立的青壯時期,陳澤胤帶著家人落腳彰化縣芳苑鄉,關懷弱勢孩童、獨居長者、研發地方產業新契機,為人口外流的偏鄉,注入許久不見的熱情與希望。
她是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也曾投入國光石化、中科三期等環保運動,現在更進一步跨足邊緣的性別運動,成為台灣同志平權重要里程碑、「多元成家法案」的幕後推手之一。
二○一三年八月,二十五萬人民走上凱道抗議,要求洪仲丘案真相,這一幕讓人動容。從網路號召的力量,現在要從街頭走進科技平台,讓人人都可以參與,在台灣公民教育扎根。
這個成立於二○一一年的組織,目前約有五十位成員,他們習慣以英文諧音自稱「推客」(TWYCCer),意思是「對氣候變遷、環境議題有熱情,且希望成為氣候行動推手的青年。」
大學畢業後,出身原鄉的羅恩加,返回部落投身「圓夢計畫」。十多年來,看著族人從一無所有到自給自足,並讓孩童接受教育,他的夢正一步步實現。
做出版絕對不是書呆子,譚光磊讓我們恍然大悟,版權經紀工作有時形同情資戰,你還必須具備高超人脈管理術,更重要的是還能一展抱負,把台灣文學推上國際舞台!
伍迪.艾倫在《午夜巴黎》裡藉著人物的口說:「藝術家要想辦法找出那個時代空虛的解藥。」在看臉書比看書多的現代,劉霽、陳夏民、劉子華三人,堅持走獨立出版的路,為當代找出新藥方。
他管遍社區裡的一花一草,熱心維護消失中的歷史,儘管沒有傲人學經歷,唯一相關、也是最理直氣壯的背景,就是居住在這片土地,他選擇捲起袖子做到底。
愛爾蘭詩人葉慈曾說,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創致工作室」創辦人林志育,為了讓學生從創造過程中學習,毅然離開原本穩定的工作,投入創意教學行列。
看不慣政府作為,你選擇消極抱怨嗎?這群駭客組成「零時政府」,靠著寫程式讓資訊透明化,提升公眾參與。他們用行動證明,只要每個人都出一份力,明天就能更好。
從拒接父業到創辦自有的漁產品牌「台江漁人」,顏榮宏用高科技讓傳統產業展現新風貌,他想以自身例子告訴年輕人:養魚可以很體面、很優雅,在地扎根是很值得驕傲的事。
這是最沉悶的時代,也是最具活力的時代,一個嶄新的世代現身─他們化身為創業者,以利他作為企業核心價值;他們化身為教育者,勇於跳脫傳統教育的框架;他們化身為領導者,串聯彼此顛覆權威與結構;他們化身為專家,端出你意想不到的事業;他們化身為志工,隨時都熱情無限!向下扎根,向上爭一片天,這是最不一樣的「愛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