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理財
疫情迫使公司行號採行在家辦公的作業,相關設備需求大增,搭配年報、甫揭露的第一季營收等指標,投資人可從中尋找受惠概念股。
個人成長
並行、交錯的幾何線條,線形優美的擬真物件,一面精緻美麗的窗花,是工匠獨具巧思創作的藝術品,屋內人家生活幾十載的影像,在鏤空窗花上大方給出線索,時光留下的痕跡,藉一窗花娓娓訴明。
焦點新聞
台灣的「口罩國家隊」組隊成功後,接下來,政府將焦點瞄準於組建呼吸器國家隊,只是,想要打造出「黃金陣容」,恐怕沒有想像中來得容易。
名人專欄
本次疫情危機可能僅是一至二季的經濟緊縮,各國救市政策已在爭取緩衝時間;預期全球將快速有效控制疫情,經濟陸續重啟可期,投資人不必過度悲觀。
個人成長
林裕欽創辦的Dcard,是台灣年輕人交友社群的第一把交椅,也是備受矚目的台灣原生社群網站,就連總統蔡英文也是「卡友」。
現在的Dcard更有自信,以Google和Facebook為目標,盼有朝一日代表台灣,躋身世界級網路產業。
焦點新聞
這是史上規模最大,涵蓋對象最廣的紓困計畫,連地下經濟的小攤販也納入補助範圍。看似滴水不漏的全照顧政策,一進入實際執行時,卻遇到不少落差,
其中,又以中小企業感受最深。
中小企業風險耐受力低,連續2個月虧損,撐不住要歇業、關門比比皆是。紓困規模重要,但時間更重要,他們需要的是,火線即刻救援。
個人成長
曾創辦女裝電商龍頭「東京著衣」的周品均,四月起正式出任由網家、潤泰等股東共同投資,旗下包括86小舖等美妝品牌的唯品風尚集團執行長。她有何本事?
焦點新聞
許多人認為,「低碳」、「環保」,是種辛苦吃力的生活方式,綠藤生機的3位「八年級」夥伴,卻想顛覆這種刻板印象。他們用正向心態,減少環境負荷,將每一點小成果,視為生活中的意外驚喜。
聰明理財
第一季營收出爐後,正是投資人檢視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口袋名單時機,《今周刊》篩選出第一季營收逆勢成長的個股,提供投資人汰弱留強。
個人成長
《富比世》亞洲區30歲以下傑出青年大獎榜單之中,在「醫療保健和科學」領域,來自台灣27歲的靳嚴博上榜。他既是醫師,也是兩家AI醫療新創公司的創辦人,打破世人的既定印象,有了更多想像的可能性。
個人成長
一九五二年十月十五日,法國攝影家卡提耶.布列松出版《決定性的瞬間》,揭露攝影的核心奧祕。這本書影響後來許多攝影師,「決定性的瞬間」成為攝影師追求的無上境界。
個人成長
「以往一天可賺一萬二千元,現在平日連一千元營收都達不到。」四月十三日晚間,原本觀光客萬頭鑽動的士林夜市,商家紛吹熄燈號,取而代之的出租招牌,在士林商圈林立,「阿爸ㄟ蒜香雞」攤商廖振宇,望著周圍的鄰居,一天比一天少,他告訴《今周刊》,已記不得動了幾次收攤的念頭。原本是日本、韓國、香港等旅客必訪的士林夜市,因為新冠肺炎衝擊,二月起人潮逐步下滑,到三月十九日入境管制,來客數銳減七成,開業七年多,四十歲的廖振宇,從以往聽著各國語言,到三月中幾乎不見客人上門,他心想:「完蛋了,真的得收攤,該去打零工或當外送員。」廖振宇說。
焦點新聞
「麻煩許先生提供存摺或手寫的記帳本影本,我們盡快開立受災證明給你。」「王小姐,你別緊張,顧問明天會陪你到銀行協商喔。」周五深夜十點,台灣中小企業聯合輔導基金會(以下簡稱聯輔基金會)的辦公室,依舊燈火通明,負責核實資料、開立受災證明的顧問不停翻閱資料,電話筒幾乎沒放下過,緊張情緒正蔓延著。
@全球經濟現場
美國聯準會(Fed)祭出無上限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以來,威力究竟有多無遠弗屆?最新宣示是,這股強大力道,將要涵蓋到美國的中小企業,以及城市和州政府。
名人專欄
每個月十日上市櫃公司公布的營收報告,是投資人選股的重要依據,今年第一季各產業所受的衝擊力道有別以往,因此首季營收報告格外具有參考價值。
個人成長
打直的手臂、微蹙眉間,接連整套寬鬆衣褲,細微如粉的木屑遍布沾附,隻言片語就道盡的景象,卻是現年八十五歲的木工師傅陳煌煇,七十年如一日的日常。
舉起筆直的木條,開合手指前後比量,不打草稿,腦子裡構思著的圖案是什麼樣貌,只有陳煌煇自己知道。
焦點新聞
嘉義縣大林鎮偏僻的明華社區,二○○七年起透過各種環保減碳作為,建立了居民對社區的認同與光榮感。現在,他們又成立發電合作社,進一步對環境貢獻一己之力。
焦點新聞
維持歐盟最高價值的申根條約與財政紀律陸續打破,公衛防疫政策各行其是;歐元區各國財長通過的紓困方案金額小,且無法分配財源。歐盟正經歷成立以來最大的危機。
編輯室報告
主動按下經濟暫停鍵的是各國政府,所以理論上,只要政府一聲令下收回禁令,經濟就能重開機。
產業動態
4月13日、中午12點不到,走進南京西路的天廚菜館,包廂內聚集一群平均年齡上看60歲的登山好友們,有人帶著護目鏡、重裝防護裝備也要來。一位從還沒出嫁就曾來用餐過的老客戶魏女士表示:「我已經2個月沒出門聚餐了,也是為了(幫他們)打氣而來。」
聰明理財
為了救市,美國聯準會、各國央行都出手了,接下來,是小小投資人出手的時機嗎?
焦點新聞
實踐永續發展,是衡量國家進步與否的重要指標,在全球氣候危機下,這項能力更為關鍵。身為全球第21大排碳國,台灣對於回應氣候變遷、減緩全球升溫,有份難以規避的責任。然而,在眾多領域都能驕傲喊出Taiwan Can Help 的我們,唯獨在減碳上的表現,從未真正獲得國際認可。與低碳永續社會之間的差距,其實就是台灣與模範地球公民之間的距離。
國際總經
「我們走得很前面,是因為知道這裡面有我們的生意、有非常多的機會,例如電動車,是我們正在積極進入的重要行業。節能,是台達真正的核心技術。」說這段話的,是台達電永續長周志宏,他想強調的觀念很直接:企業制定因應氣候變遷策略,效益絕對不只有博取名聲,更是提前布局未來的市場商機。
焦點新聞
無論是看中文翻譯還是英文縮寫,「碳揭露專案」(CDP)都難免令人有些距離感。不過,這個自2000年開始要求企業填寫排碳管理問卷的計畫專案,無論如何,都已經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全球每年超過八千家企業填寫問卷、據稱有百兆美元的投資機構資金會參考其評鑑結果。
聰明理財
不要用有系統的模型來預測市場,也不要期待股市會出現眾人理性預期的反應。
35年來我體會到,金融市場從未理性過,我最好的投資決策,往往是與自己的理性分析對作……。
個人成長
過多的阻礙會限制創意,但適當的阻礙卻能激發創造力,進而創造新生活;此波疫情當中,因隔離而激盪出的創作、線上演出不勝枚舉,體現「山不轉路轉」精神。
焦點新聞
一場疫情,意外把世界打回原形,人類文明,是否有倒退的可能,值得深思。
名人專欄
民間發起募資,要向國外說明台灣價值,達成一天之內達標的創舉,有讚賞也有批評。可貴的是,這項行動還體現了民主、開放與效率。此刻不需要超級英雄,而是更多的實踐者。
名人專欄
防疫期間不宜見面聚會,但宜關心老友,互相溫暖,抒懷寂寞情緒;而我另一位老友郝柏村,斯人雖已去,但他嚴厲中見真性情,更是叫我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