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癌症確診後,先別被「只能再活三個月」宣告嚇到...

癌症確診後,先別被「只能再活三個月」宣告嚇到...

健康醫點靈

健康

2014-05-16 13:05

癌症這種疾病,不會主動放出毒素或產生疼痛。它之所以會奪走人類的生命,在於腫瘤逐漸增大,阻礙體內臟器的功能,如呼吸、血液循環之類的生命活動。以大腸癌為例,一般醫師會在癌細胞發生肝轉移時宣告患者來日不多,但是每個病患癌細胞轉移的個數和大小不盡相同,病灶的生長速度也完全不同;因此,如果要正確判斷餘生的長短,必須先掌握病灶的增生速度。這個步驟所需的時間,至少為三個月。

為什麼癌症確診後,醫師總容易刻意縮短患者的剩餘壽命宣告呢?

原因之一在於規避風險,亦即考慮到最壞的情況,患者可能比預期提早病逝時,不至於受到家屬追究。假如醫師原本保證「活個一年沒有問題」,但是病患才三個月便死亡,醫術會受質疑的。此外,如果醫師秀出相同病症的存活數據資料,正確地告訴病患:「跟你一樣的患者大多只能再活一年,但是癌症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情況也會不同,而且落差非常大,也有人可以活得這麼久。」是不足以說服病患接受治療的。

所以,醫師才會將患者的剩餘壽命縮短,直截了當地宣告:「不治療的話,只能再活三個月。」或是再狠一點的告訴病患:「要是繼續放任不管,明天就往生,也不是不可能。」

這種想法的背後,是「如果放任癌細胞不管,很快就會死亡」的強烈迷思。我們做了一份調查:聽到癌症時,你的腦中會浮現哪一個字。根據調查結果,最多人回答的是「死」、「惡」、「苦」、「怖」。醫師正是利用大眾這種恐懼心理恐嚇病患,刻意把剩餘壽命說得很短,讓他們乖乖接受治療。

進行治療後,即使病患死於手術併發症或藥物的毒性,家屬也會認為:「本來就已經剩下三個月的壽命,來不及做什麼,而且手術的難度又高,我們也不好強求。醫師已經盡力了!」而向醫師表達感謝。

相反地,病患活過原本預期的壽命,他們也會認為「是醫師的醫術高明」,然後又是對醫師一陣感謝。如果病患體內的是「良性腫瘤」,手術後自然不會復發或轉移,家屬還會讚揚:「多虧醫師的手術,把癌細胞徹底清除乾淨,治好癌症。您真是華佗再世!」

由此看來,對醫師而言,宣告患者壽命剩下三個月可說是好處多多。


餘命宣告的歷史

在日本,告知癌症病患剩餘壽命的歷史,其實不算久遠。直到一九八○年代,直接告訴患者本人罹癌,都被視為絕對的禁忌,因此也沒有什麼「餘命宣告﹂的概念;在當時,使用抗癌藥物之前,必須取得家屬同意,醫師會告知家屬病患罹癌及預估所剩的時日;而這正是一切的出發點。總之,對希望治療的醫師來說,只要取得家屬的同意即可,至於病患本人則是其次。

我認為是先有這樣的背景,接著醫師為了促成手術,才開始恐嚇家屬,告訴他們:「病患只剩六個月的壽命……」醫療跟宗教、教育一樣,透過恐嚇的方式做生意;同時,醫師們也會抓準人們不安的心理來賺錢。「不趕快治療的話,後果會很嚴重」、「要是這個狀態持續下去,之後演變成什麼情況都有可能」……諸如此類,他們越能引發人們的不安,病患越會慕名而來。

經過幾番紛紛擾擾後,時間來到一九九○年代,這時,將病情告知病患已經成為主流。如此一來,病患不願意進行手術或使用藥物的情況跟著增加。如果是家屬,還比較沒那麼難下決定,但現在當病患本人知道醫療器材和毒物將進入自己的體內,想必會產生極大的抗拒。醫師為了逼病患就範,接受治療,而開始用「剩下三個月壽命恐嚇他們」 ,或許就是原因之一。

直到一九九六年,拙作《抗癌革命:與癌共生》出版,承蒙超過五十萬名讀者的閱讀,我也到處宣傳「手術根本沒有幫助」、「高達九成的癌症無法用抗癌劑治療」,醫師們可能發現病患漸漸不願意接受治療,才開始恐嚇他們「只剩三個月壽命」。

  


判斷還能活多久,至少需要三個月

那麼,要是癌症患者強烈地想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醫師也有意確實診斷,告訴他一個明確的答案呢?

癌症這種疾病,不會主動放出毒素或產生疼痛。它之所以會奪走人類的生命,在於腫瘤逐漸增大,阻礙體內臟器的功能,如呼吸、血液循環之類的生命活動。以大腸癌為例,一般醫師會在癌細胞發生肝轉移時宣告患者來日不多,但是每個病患癌細胞轉移的個數和大小不盡相同,病灶的生長速度也完全不同;因此,如果要正確判斷餘生的長短,必須先掌握病灶的增生速度。

這個步驟所需的時間,至少為三個月。為什麼需要這麼久?說來意外,其實癌症是個不折不扣的慢郎中。

從很久以前開始,大家便不停地呼籲癌症要「早期發現」。但癌細胞要生長到直徑一公分左右的大小,才會在篩檢中被發現。癌細胞從誕生到被發現,平均需要十至三十年的時間,而在我們所謂「早期發現」的時間點,細胞早已增生至十億個左右的龐大數量。

如果用人的一生比喻,癌細胞要進入年邁階段,才會被人們發現。癌細胞耗費十至三十年,才長到直徑一公分的大小。因此,如果要掌握它的增大速度,至少需要好幾個月的觀察期。要是癌細胞發生肝轉移,威脅到生命,代表轉移後的病灶已經占據整顆肝臟八成左右的體積。

因此,醫師們每隔幾個月,要為病患進行超音波檢查或電腦斷層掃描(CT),測量病灶大小變化,計算癌細胞的增長速度,並且推估「轉移病灶多久之後,會占據肝臟的八成體積」。醫師進行這些步驟,掌握癌細胞的增長速度,最短也得以三個月為間隔,進行檢查。

沒有經過這些檢查過程便直接宣告的剩餘壽命,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如果一名病患有辦法自己前往醫院,卻在初診或之後不久便被宣告「只剩下三個月可活」,請暫時不要相信那位醫師的宣告。


「五年存活率」與癌症的轉移、復發

說到癌症,我們經常聽到「五年存活率」一詞。從一般觀點來說,病患開始接受癌症治療後,若可以存活五年,便會被視為疾病已治癒。

為什麼這樣說呢?如果是真正的癌症,即使經過治療,殘留在體內的癌細胞、癌組織大多會在兩至三年內生長到可被檢查出的大小,這個現象稱為「復發」。潛伏在體內的癌細胞小到無法被發現,就不會被稱作復發。

然而,有些癌症成長很緩慢,例如:腎臟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乳癌……

等,這些癌症不經過十年,是無法被視為治癒的。尤其是乳癌,它的成長速度特別緩慢,因此偶爾還可能在二十年、三十年後出現「轉移、復發」的現象。我們推測,癌細胞在某一段時期,會像冬眠似地陷入長時間沉睡。而且當癌細胞從沉睡中甦醒,特性容易出現變化,使得發展速度加快。

前糖果合唱團成員田中好子小姐,在一九九二年被診斷罹患乳癌,切除了左乳房的腫瘤。根據新聞報導,她在手術之後,每年仍然接受好幾次定期健診。後來,她發現右乳房也有癌細胞,又進行放射線治療,但繼續以女演員的身分活躍於螢光幕上。只要癌細胞停留在乳房內不擴散出去,不論它們怎麼生長,都不會危害到性命。可是,在田中好子小姐的案例中,她首次被診斷出乳癌後的十九年,癌細胞轉移至肺臟和肝臟,結果,她的生命在一夕之間殞落。

她體內的癌細胞在十九年後轉移,轉眼間便撒手人寰一事,讓全國的乳癌患者為之震撼。不過,根據我所觀察的數千名乳癌患者的病情發展,這種情形非常特殊,發生的機率大約是幾百分之一。

另外,「癌細胞發現的時機」也是個問題。最近有許多病患從電腦斷層掃描發現一點癌細胞,就立刻接受治療。可是,不管我們再怎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遠在好久好久之前,當第一個癌症幹細胞誕生時,宿主便幾乎百分之百註定要失去性命。只不過,病患越是提早發現,表面上的存活期間越會延長,因此以「十年存活率」判斷是否痊癒的案例,也在增加當中。(本文選自第一章,陳若雲 整理)


作者︰近藤誠 醫師(Makoto Kondo)  
目前為日本慶應大學附設醫院放射科醫生。1948年出生。1973年於慶應義塾大學醫學系畢業後,同年進入慶應大學醫學系放射線科。1979〜1980年,前往美國留學。自1983年起擔任慶應大學醫學系放射科講師。專攻癌症的放射線治療,並積極推動乳房保留療法(即不以切除整個乳房來治療乳癌的療法),也為了實現以患者為本位的治療,致力於推動醫療資訊的公開化。

近藤誠醫師擅長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說明抗癌劑的毒性、擴大切除手術的危險性等有關癌症治療的尖端資訊。2012年獲得「第60回菊池寬賞」(得獎者皆為對日本文化有莫大貢獻的各界人士)。著有多部醫學相關暢銷著作:《抗癌革命―與癌共生》、《癌症別急著開刀》、《不被醫生殺死的47心得》。 

出版:高寶書版(2014年5月)

書名:不被癌症醫生殺死的20忠告:日本仁醫近藤誠,40年臨床經驗的良心箴言 

  
延伸閱讀
阿爾卑斯山下的綠寶石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阿爾卑斯山下的綠寶石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2017-10-12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2017-08-30

來桃園地景藝術節 探索秘境之美
來桃園地景藝術節 探索秘境之美

2017-08-28

跟孩子一起翻越阿爾卑斯山
跟孩子一起翻越阿爾卑斯山

2015-01-24

賞遊台北舊城魅力
賞遊台北舊城魅力

2017-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