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我總是提醒自己,我所言不會教我學到什麼,唯有傾聽才能使我有所收穫。──美國知名脫口秀主持人賴瑞金(Larry king)
最近經常聽到這個字──「為什麼」。
為什麼經理都很愛催促工作?不然都拿回去自己做就好了呀!為什麼屬下總是無法學習成長?什麼時候他們才會改進!為什麼客戶只要一跟她交手,就會很想要離開?一定是她的服務態度不好!為什麼差一千塊就嫌貴?這客戶太小氣,叫他把案子拿回去,我不想作他的生意!
為什麼說別人的老公好,他就生氣?開不起玩笑,很難跟人相處!為什麼你都不懂得檢討自己?每次都在猜忌怪別人!為什麼自從搬進這房子,家人就狀況百出?一定是這間房子有題!
「為什麼(WHY)」這個字用在思考問題發生原因,進而想出解決辦法的時候,它可以幫助我們心想事成。不過,「為什麼(WHY)」這個字也很容易淪為批評、抱怨、爭功諉過、推卸責任的關鍵字。不管是獨自一人或是身在團體,一旦不順意或遇到困境時,多數人習慣先評論,急著發表自己的意見。獨自一人時,腦中的小聲音就在胡思亂想,一堆人在一起時,就把指頭指著別人,四處批評怪罪。此時,「為什麼」它就成了讓我們一事無成的負面字眼。
這讓我想到一本書《QBQ!問題背後的問題》。作者約翰‧米勒認為發問的方式足以影響事情的發展,這種why、when以及who的問題,通常都會第一時間浮現在腦海裡,而這對既存現有的事實解決毫無幫助。當你發現自己或是對方提出以負面式「為什麼(WHY)」的問題時,記得用其他的方式,再問出更好的問題。真正能幫助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的答案,就在如何問出更好的問題裡面。
QBQ的發問模式是以「如何(HOW)」與「什麼(WHAT)」當作關鍵字,並且擔起責任,以「自己(I)」作為解決問題的關鍵人物。
以剛剛的例子來說,以QBQ的模式來發問將變成:
美國知名脫口秀主持人賴瑞金(Larry king)的成功來自於謙虛的認為自己很笨,他曾說:「每天清晨我總是提醒自己,我所言不會教我學到什麼,唯有傾聽才能使我有所收穫。」好為人師、好發議論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特質,但他說自己主持的成功之道是我只會發問,凝神聆聽,永遠能找出下一個問題。
「為什麼(WHY)」式的問題是一種指著別人、想要改變他人的思維模式,花再多力氣去將他人塑造成你內心中期許的模樣,最終只會事倍功半。從現在開始,減少想改變他人的慾望,從自己做起,學習轉換成以「如何(HOW)」式的正面問題,自己才會發自內心的去思考與改變,尋找解決問題之道,自然迎刃而解,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