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有一個食物櫃,因為沒有冰箱,東西擺在裡面頂多是躲蒼蠅而已,當然家裡人口多,也不會有隔夜菜。東西都是自給自足,食物的原型還有煮熟之後的樣子,從小在廚房跟前跟後的我們大都能知一二。
阿嬤有一個食物櫃,因為沒有冰箱,東西擺在裡面頂多是躲蒼蠅而已,當然家裡人口多,也不會有隔夜菜。東西都是自給自足,食物的原型還有煮熟之後的樣子,從小在廚房跟前跟後的我們大都能知一二。那個食物櫃對我來說就像小型雜貨鋪,有自己醃的蘿蔔乾、蒸好放涼的芋頭糕、滷好的豬腳,還有那時候很難得可以吃到的金柑糖。小時候被訓練的是味覺多於視覺。
時代的進步,在食物的處理上也更精進了。原本粗曠沒有修飾的食材,都被削成各種美麗的樣子。只有放鹽巴調味的日子,也不復見。為了提升香氣,添加香精;為了食物顏色上的美觀,而調製了不同顏色的色素,許多像變魔術一樣的添加物,為了滿足那些不滿足的消費者。黑糖饅頭不黑大家不買、芋頭點心不紫沒有賣相、就連柳橙汁也一定要這麼黃才是新鮮的樣子。
教孩子上課,有一個重點也是希望孩子能夠瞭解食物原來的樣子。什麼蔬菜長在哪裡?外觀應該是怎麼樣?切開之後又是如何?
最近的活動,和小小孩一起做了南瓜派。輪流抱起大南瓜,摸摸看、聞聞看,然後我問:「你們覺得南瓜應該長在哪裡啊?」孩子的南瓜有的長樹上、長地上,還有長在超市裡的。剖開之後,孩子們伸手挖出南瓜子,一邊還說著:「南瓜肚子裡有好多baby喔!」看到食物的原型,知道食物的原味,一堂烹飪課才算完整。
反過來說,教導孩子如何認識有添加物的食品,也是課程內容之一。我們偶而也會用用食用色素,讓孩子看看加了那些東西,食物會變成什麼樣。我們食的環境其實並不安心,我也不想讓孩子只看到好食物的樣子。就像有一次我們自己做實驗,買了一些東西自己調果汁飲料。現榨柳橙汁,對上用化學調出來的果汁。孩子們很驚訝,因為讓他們猜,居然一半以上的人都說調出來的好喝也比較香,顏色也好看。不過在實驗之後,你也會發現,孩子們在買東西的時候,會特別看內容物的標籤,當然自然而然的放棄了那些原本他們以為是真的偽飲料。
很懷念小時候阿嬤的食物櫃,真的是很直接的從產地到餐桌。雖然現在並不容易,但是每個人的心裡也可以有個食物櫃,只把食物放進去,別把食品當飯吃。也開始建立孩子心中的食物櫃,長時間下來,他們絕對有辨識的能力,而且會做得比我們好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