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小時候看牙齒哭得聲嘶力竭的經驗,不少人都不禁眉頭一皺,甚至到了成人,非到緊要關頭,不肯踏進牙醫診所一步,小心!這種恐懼會「傳染」,如果沒有幫家中的小寶貝好好潔牙、從小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等到蛀牙才把看牙醫當成「最後手段」,無法讓孩子從「齒」健康。
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口腔衛生委員會學齡兒童組組長、牙醫師林敬修說,寶寶的第1顆牙,通常在6個月大時開始萌「牙」,以下排的正門牙、或上下或上面兩顆正門牙先長出來,約2歲半到3歲時長完20顆乳牙。等到6歲時,門牙開始「汰舊換新」,陸續換恆牙,同時第1大臼齒也冒出來。很多父母會把新長出來的第1大臼齒當成乳牙,但6歲以後長的都是恆牙!第1大臼齒的位置比較深部、不容易清潔,也容易發生蛀牙。
Q1 反正乳牙會換,蛀牙沒關係
有些家長會以為乳牙遲早會換,對孩子有蛀牙不以為意,甚至認為等到長恆牙再照顧也不遲,是亟待扭轉的錯誤觀念。林敬修說,如果孩子從小一口爛牙,不僅牙齒腫痛不好受,也會影響咀嚼功能,硬一點的食物不敢吃,無法均衡攝取營養。
而且講話「漏風」發音不準,更影響外觀,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不好意思開口說話。同時乳牙還有一項重要的功能是維持牙齒大小的空間,如果提早掉牙,兩側的牙齒會「擠過來」,日後要冒出來的恆牙沒空間「冒出頭」,就容易排列不整齊。林敬修也說,恆牙未冒出來時的牙胚位在乳牙的下方,因此引起乳牙蛀牙的細菌,也有可能會波及恆牙,影響恆牙發育。
台灣幼兒蛀牙率高,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牙科主任黃茂栓認為,跟食物趨向精緻化、隔代教養情形多,阿公阿媽難以有心力顧及幼兒口腔健康等因素有關。
還有,有些幼兒會吸手指、吸奶嘴,也要杜絕這些習慣,黃茂栓說,否則吸吮時會推擠牙齒,造成牙齒開咬,因此最晚到3、4歲,一定要「狠下心」幫孩子戒掉壞習慣,最好用擁抱等其他方式安撫幼兒,給予安全感。
讓嬰幼兒蛀牙的「NG」行為:
◎ 把食物在嘴裡咬成小口,再分食給嬰幼兒吃。容易把成人嘴裡的細菌帶給孩子。
◎ 讓嬰幼兒含著奶瓶睡覺。容易造成「奶瓶性齲齒」,也就是早發性蛀牙。黃茂栓說,常有2、3歲幼兒一口氣上、下排門牙都蛀掉。因此不可以讓嬰幼兒養成一邊喝奶一邊入睡的習慣。
◎ 以糖果、飲料做為幼兒的獎賞、或是哄孩子不哭的「法寶」。孩子無形間增加攝取零食的機會,愛吃零食又沒有潔牙習慣,牙齒不蛀也難。
◎ 放任幼兒邊吃邊玩,一頓飯吃1、2個小時。吃飯時間拉長,相對的牙齒一直含著食物。
Q2 牙齒清潔該怎麼做?
林敬修也說,照顧牙齒要從還沒長牙開始,每次寶寶喝完奶,就應使用沾濕的紗布輕輕擦拭牙齦,用完即丟。開始長牙後,即使顆數不多,也要開始以牙刷清潔。幼兒的手部技巧不精細,雖然學齡前幼兒模仿力強,也喜歡自己動手來,但黃茂栓建議,每天至少要刷2次牙,同時在睡前的一次潔牙最重要,因為睡覺後口水分泌減少、自淨作用降低,一定要由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幫忙,才能刷乾淨。
同時潔牙不只是刷牙,黃茂栓說,家長要幫幼兒以牙線剔牙,才能清除牙刷刷不到的牙齒交接面。
2位牙醫師也強調,幼兒一旦長牙就應該定期檢查牙齒,否則等到看到牙齒蛀蝕、發黑、發黃,往往都已經蛀的很深。越早建立正確的潔牙觀念,保護好牙齒,不僅少因牙痛受罪,而且日後也減少因為齒列不整而得戴牙套、進行齒列矯正的機率,能保留自然牙,不必植牙、做假牙,荷包也省下不少花費。如果等到牙痛才看牙醫,也容易讓幼兒害怕看牙醫,增加治療的困難。
保護嬰幼兒牙齒別忘了牙線、塗氟、窩溝封填的「鐵三角」!林敬修說,氟化物是目前認為最有效的防齲齒方式,都市區6歲以下幼兒可每半年到牙科免費塗氟1次,原住民鄉鎮、身心障礙者等,則是12歲以下,每3個月可免費塗氟1次。
對於不容易清潔的第1大臼齒的咬合面、又容易卡食物殘渣,非常容易發生齲齒,研究顯示,窩溝封閉劑為預防牙齒咬合面齲齒最有效的方法,今年起台北市的小一新生發出護齒護照,只要第1大臼齒沒有蛀牙,到合約醫療院所可免費進行窩溝封填,也替家長省下一筆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