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後,腸病毒往往是另一波流行高 峰。林口長庚兒童胃腸肝膽科主任趙舜卿指出,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 包括3型小兒麻痺病毒、23型A型克沙奇病 毒、6型B型克沙奇病毒、30型伊科病毒, 以及68至71型腸病毒等等,約莫有60、70 種。由於這些病毒都可抵抗胃酸的強酸, 進而感染腸道細胞,所以統稱為腸病毒。
5、6月是腸病毒 感染高峰期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指出, 每年腸病毒疫情大多從3、4月開始,這時 季節交換,氣溫變暖,到了5、6月達到最高 峰,不過,等到天氣一冷,入冬以後,病例 數就會急速下降。
由於5、6月天氣較熱,而腸病毒初期症 狀又與中暑相當類似,常讓家長在第1時 間無法掌握孩子的病情。
黃立民提醒,如果是小感冒或中暑,小 朋友在病程第2天時,症狀就會緩解。但如 果感染了腸病毒,病況反而會在第3、4天 急轉直下,症狀急遽加重,小朋友變得更 虛弱、不舒服。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指出, 每年腸病毒疫情大多從3、4月開始,這時 季節交換,氣溫變暖,到了5、6月達到最高 峰,不過,等到天氣一冷,入冬以後,病例 數就會急速下降。
黃立民提醒,如果是小感冒或中暑,小 朋友在病程第2天時,症狀就會緩解。但如 果感染了腸病毒,病況反而會在第3、4天 急轉直下,症狀急遽加重,小朋友變得更 虛弱、不舒服。
感染不同的腸病毒,症狀也不太一樣。不過, 以71型腸病毒最為棘手,容易引發腸病毒重 症,併發腦膜炎類等神經病變,與其他型別腸病毒相較,致死率也較高。
腸病毒沒有特效藥 得靠自身免疫力痊癒
黃立民表示,目前醫界對於腸病毒治療並沒有特效藥,以症狀治療為主,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支持療法。例如,發燒就設法退燒,疼痛及咳嗽,就給予止痛藥、止吐藥,除了減輕患者的不適,還希望盡速啟動患者體內免疫機制,進而殺死病毒。
絕大多數腸病毒幼兒會在發病後7到10天內 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最常見的是咽峽炎,因為喉嚨痛,病童不敢吃東西,吞嚥也變得困難,因此口水也跟著變多, 同時常合併高燒。
如何治療咽峽炎?黃立民說,小病童常因口腔裡長水泡、潰瘍而疼痛哭鬧,不願意吃東西,也不想喝水。此時,透過一些鎮痛解熱的藥物, 或是止痛麻醉的噴劑,可以降低喉嚨疼痛。
留意抽搐、嘔吐等 重症前驅症狀
黃立民指出,腸病毒之所以被稱為「手足口 病」,就是在感染 A型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 型時,口腔裡的黏膜、舌頭會長出小水泡或紅疹,產生潰瘍及破洞。另外,包括手掌、腳掌及 臀部也冒出紅疹,並合併發燒症狀。
若病童年齡小於3歲,發燒超過3天,又出 現肌抽躍與其他抽搐、嘔吐、意識改變、肢體無力等重症前驅症狀時,家長就應提高警覺,立即帶小朋友至大型醫院就診,住院觀 察及治療。
另外,在治療腸病毒病童時,醫師最擔心的是惡化成腦脊髓炎,也就是中樞神經系統發炎,症狀常持續數天,病童因此意識不清,就 算醒著,可能也不太認得人,嚇壞了許多家長。
一般治療腦脊髓炎,必須立即給予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至於靜脈輸液則需謹慎使用,如果極短時間內給予大量靜脈輸液,恐導致血壓 異常。另外,感染腸病毒 71型,極少會出現抽 搐,若病童出現抽搐,可考慮使用抗抽搐藥物 或抗癲癇藥物。
照顧腸病毒病童時,該注意哪些事?
黃立民指出,當務之急是保持孩子的體力,並避免孩子脫水。由於病童常喉嚨痛,且身體發燒,家長可試著餵食一些涼稀飯、涼牛奶、布丁、豆花、冰淇淋等質地較軟、容易吞嚥的流質食物。
如果小朋友不吃不喝,甚至出現尿少色深、哭不出眼淚、口腔黏膜乾燥等症狀,這就代表已經脫水,應該盡速帶著孩子到 醫院打點滴補充水分,改善脫水情形。
黃立民分析國內歷年來腸病毒流行趨 勢,大約每3年爆發一次大流行,而3歲以 下幼童屬重症高危險群,預估台灣約有50 萬名幼兒不曾感染,身體缺乏抗體,一旦 抵抗力較差,就很容易被感染。
避免大傳小 家長更要注意衛生狀況
臨床觀察,腸病毒病童在痊癒後7到10 天,仍具有傳染力,雖然病毒不會透過飛沫傳染給旁人,但糞便常藏有病毒,時間 可達2個月,家長可能在幫小朋友換尿布 時,觸摸到便便,在沒有立即洗手的情況下,碰觸到家裡其他物品或食物,就可能導致其他小朋友接觸並吃下肚,而被感染。
疫情調查顯示,發生在家庭、幼兒園的群聚傳染是造成腸病毒大流行的主因,許多大人及大小孩被感染後沒有症狀,卻具有感染力,可能傳給小小孩。
儘管傳染途徑不盡相同,症狀也不太一樣,但諾羅病毒、輪狀病毒及腸病毒都可能在家長疏於防範的情況下,導致幼兒感 染,引發身體各種疼痛不適,甚至住院。
趙舜卿主任認為,最有效預防這3種腸 病毒的方法就是常用肥皂洗手,另外,大人回家以後,先別急著抱小孩,應該先換穿乾淨衣服,並洗好雙手,再享受天倫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