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到加拿大落磯山,在森林裡遇到兩個美國人,禮貌的打完招呼後很自然的聊了起來。問起大家從哪裡來,在兩位分別說完後,我開心的說「我從最遠的台灣來,我贏了!」但是其中一位較長者笑著回了一句:「你贏了什麼?又沒有獎品!」之後大家一陣大笑,度過了一段有趣的旅程。
但是新朋友的回答讓我咀嚼再三。在那麼一個優美愉悅的環境,平日的俗事與壓力早已拋在腦後,心情其實是很放鬆的,為什麼我會脫口而出那句話?難道我的潛意識裡只有輸贏嗎?
直到最近明星學校存廢與否的爭議,才又勾起我對這個問題的省思。中國自古以來的思維就是「征服」與「求生存」。對內為了維持封建制度的穩定性,要翻身只有靠讀書,不讀書的老百姓只要讓他們活得下去就不會造反。所以教育的重點是以「熟讀詩書」為勝出的根據,當權者教育大家改變是件不好的事,服從才是。直到今日,我們的教育體制還是以同儕學業成績「相對比較」為基礎。我們從小就被用「成績」這把尺來分類,為了要被分在「比較好」的那類,換取比較好的未來,我們必須要「贏」別人。
這樣的想法也延伸在各行各業。以企業經營角度來看,近年來台灣與中國的企業家所崇尚的是「稱霸世界」,講的是衝勁與霸氣,腦中思考的是擴大版圖,媒體界也以「現代成吉思汗」稱頌「成功」的企業家,評論家都以「開疆闢土」、「打敗對手」為衡量經營績效的重點。我們每天都被不自覺的這種以「征服」、「戰勝」為核心的想法洗腦,「輸贏」變成一種思維慣性,「合作」許多時候只是一種手段與方法,「讓世界變得更好」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只是一個公關裝飾。
對照西方的教育理念,他們強調個人啓發與追根究底,訓練學生思考並改變週遭與世界。簡言之,他們要培養的是能「改變世界」的人。不可否認的,西方歷史也不乏企圖「稱霸世界」的人與思維:拿破崙、希特勒、與帝國主義。但除了這一部分人選擇用「稱霸世界」的方法來「改變世界」之外,有其他更多的人用更有建設性的方法來「改變世界」:達文西、賈伯斯、與愛因斯坦。現今許多的創新科技與產品,其實都源自於一個「改變世界」的初衷,而不是以「我做這個可以賺錢」為出發點。
所以這是一個思維的革命,必須從基礎教育做起。如果我們沒人能確切回答三十年之後的社會會變成怎樣,我們最少要給下一代能力去適應,進而發展出自己的答案。未來世界的變動只會更加劇烈而不可預測,彈性、分析、獨立思考、創意、溝通、與合作的重要性只會日趨重要。
國民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培養國民具備在未來生存的基本能力與態度。但是如今十二年國教這件事完全失去了改革所需的宏觀視野。政府沒有思索未來所需要的人才特質及如何培育,而只著眼於技術細節的討論及明星學校存廢的爭論中,實在令人擔憂國家未來的競爭力。
我呼籲我們的教育政策制定者與各行各業的領導者必須要一起努力,跳脫這個大家被制約的思維模式,一起思考我們未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然後協助整個教育體系,從師資培育、教材設計、學校環境、家長互動與期望上一起轉型改變。
「稱霸世界」是一時的,歷史上沒有一個以「稱霸」為出發點的組織能持續。輸贏只是一時,唯有「改變世界」的胸懷與善念才能給人類留下美好且重要的事物。
---------------------------------------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轉寄分享、留言或按下一個「讚」!
如果想進一步了解更多有關企業策略、轉型、或創業的成功經驗與做法,歡迎與我聯絡 steve.lin@aspectmgmt.com
相關精彩文章連結:
掌握關鍵十問搭上十二年國教列車
教改要成功有四大疑慮須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