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靈鷲山佛教基金會關切台灣人的心靈健康情形,已連續四年進行全國性的問卷調查,實施「心靈白皮書計畫」。二○○七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對生活不滿意的受訪者中,五一%是因為經濟問題,再度凸顯出拚經濟的重要性。
從二○○四年,靈鷲山佛教基金會有感於社會問題叢生,人心動盪,因此進行「心靈白皮書計畫」,今年由中研院社會科學研究所調查研究中心執行,針對全台灣民眾進行抽樣電話民調,藉此觀察台灣心靈健康情形。今年已是第四年實施,這四年來民調結果都指向相同的結論:受訪者因經濟惡化,對生活不滿意的比率最高。
二○○七年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過去一年對自己生活滿意的人占六一.八%,雖高於不滿意的三七.四%,但仍偏低。以日本內閣府今年所做的滿意度調查為例,滿意與不滿意的比率為六五.三%對三○%。
收入縮水
五成選擇不出門花錢
國人對生活最不滿意的因素依序為經濟收入、公共秩序和安全、工作或事業、社會福利。另一方面,帶給個人最多壓力的也是經濟問題(錢不夠用,物價上漲),比率占三七%,其次是工作問題(失業、工作吃力、付出與所得不相符、從事不喜歡的工作)。
經濟不佳,不僅影響心情,甚至進而產生壓力,影響生活品質,全體受訪者中有三○%的受訪者因壓力而產生各種症狀,其中甚至有三二%的人有憂鬱的傾向,顯示經濟不好讓台灣人今年一整年過得很鬱卒!
手頭拮据明顯反映在日常生活中。被問到「與家人相處時最常從事的活動」,五○%的受訪者回答沒有特別家庭活動(看電視、聊天、在家吃飯),另有三一%的人選擇戶外活動,逛街、吃飯(上館子)、看電影的人只占一四.六%。月薪不到一萬元的人,回答沒有特別活動的比率最高(六五.五%),月薪低於四萬元的受訪者挑選這個選項的比率也都超過五成。
以看電影為例,一家四口如果看場電影,光是電影票錢就不只一千元,所以多數人寧願等DVD上市再租來看,一百元還有找。群體電影公司媒體公關吳國維就說:「大家現在看電影都會先打聽口碑,確定是好片才考慮進戲院,所以電影上映首周的票房通常不會太好。」連娛樂業也有M型化的趨勢,而整體而言,電影市場還是萎縮的。
不滿升高
四成不滿公眾人物言行
除了經濟因素外,這份調查還反映了台灣種種社會異象。例如「日常生活中哪一件事最容易讓你感到生氣?」四成的受訪者回答「公眾人物不當的言行」,另有一五.六%回答「新聞性談話節目」,這可以說是創造了另一種台灣奇蹟,因為其他國家少有政治人物忘了自己本分的工作而如此拚命作秀,享受鎂光燈投射在自己身上的快感。
正因如此,問到「現代社會中您最不喜歡哪一種身分的人?」竟有五五.六%的人回答「政治人物」,其次才是「罪犯」(二一.三%),第三名是「媒體人(演藝人員)」(八.六%)。
此外,目前社會的時代價值也開始變調,受訪者認為當今社會的價值主要是自私(二七.一%),其次是冷漠、投機、功利,互助、奉獻、勤奮等傳統美德所占的比率都在五%以下。
不同年齡理想中對於「家」的描述,也有明顯差異,五十歲以上受訪者將近五成認為「家」的功能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但十八到二十九歲受訪者回答這個功能的比率只有一七.九%,他們多數認為「家」是「生命的避風港」。
惟一值得安慰的是,多數人還保有純樸性格,認為最貼近自己生命信念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五三.五%),以及「因果循環,為善最樂」(二○.四%)。台灣社會若能持續保有這樣的正面能量,經濟、社會等問題,勢必就能迎刃而解。
惟一值得安慰的是,多數人還保有純樸性格,認為最貼近自己生命信念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五三.五%),以及「因果循環,為善最樂」(二○.四%)。台灣社會若能持續保有這樣的正面能量,經濟、社會等問題,勢必就能迎刃而解。